
“众所周知,中国只有一座城市,那就是上海。”这是流传在展演爱好者圈子里的一句玩笑话,意思是许多海外的展览和演出来华都会首选上海。对朱寅和他的同行来说,这句玩笑离事实不远。
疫情之后,海外艺人来华演出迅速恢复,而上海依旧是他们的首选城市—仅2025年前两个月,就已经有超过40组艺人已经或确定本年度将在上海演出。朱寅供职的万代南梦宫上海文化中心(以下简称“万代南梦宫”)拥有可以容纳500至1000人的展演空间,以承接海外艺人的演出著称。2024年,万代南梦宫共有416场演出,接待观众17万人,其中海外演出占7成,这个数据已经和2019年持平。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以下简称“梅奔”)是上海标志性的大型室内演出场地,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它的主场馆承接了至少13场海外艺人的演出,其中大多是首次登上梅奔舞台。比如日本歌手藤井风,2023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演出,选择的是千人左右的剧场,连续两天爆满,于是2024年他就来到了主场座位1.8万个的梅奔。
过去两年,身居上海的程小夏已经看了10场演唱会,全部是海外艺人的。这个频率比2019年之前更高,按她的说法,她感觉观众、艺人、场馆都“憋坏了”。通过小红书的垂类账号获取演出信息、在票务软件上预约开售提醒、提前填写购票信息、用最快的手速在票务软件点击“立即提交”,是她这两年逐渐熟练的技能。
除了知名艺人,上海演艺市场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容纳更多元、更细分的需求,一些乍看十分小众的艺人,在上海也能找到足够多的忠实拥趸。

场地方意外,现场观众有很多是他的母亲山口
百惠的粉丝。
“流行朋克乐队魔数41最后一次全球巡演,票房完全卖爆,很多人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都在听他们,他们是传奇。”朱寅回顾过去一年让他印象深刻的演出,“还有美国吉他手CoryWong,他是一个大家学音乐时必看的大师,现场全是背着乐器来的观众。”
还有一场演出的票房让朱寅意外。2024年11月,日本歌手三浦祐太朗在万代南梦宫举办了他在上海的首场演唱会。朱寅原本对这场演出的票房没抱太大希望,因为三浦祐太朗作为歌手并不算知名,结果门票依然售罄,现场来了许多年长观众—三浦祐太朗的母亲是他们年轻时的偶像山口百惠。此外,音乐剧演员的演唱会、偶像或声优的见面会等也成了小规模演出的主力形式。
在古典音乐经纪行业工作的顾超一定程度上也认同朱寅的观点:疫情后的音乐行业,不仅恢复了活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迎来了更强劲的需求和热度。
从2023年开始,他能感受到,乐迷更期待看到人气高、知名度大的艺术家,也更渴望到现场参与。那段时间,很多知名的古典音乐家开始频繁造访上海,而疫情后第一批来访的艺术家,常常会票房爆炸。“那些顶级、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尽管票价昂贵,依然供不应求,销售火爆,比如刘晓禹、郎朗和王羽佳。”顾超回忆道。
上海演出行业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一定的服务标准。在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演出的场地方仅提供场地,灯光、音响、舞台等专业服务往往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尤其是一些知名艺人,都有自己稳定的技术伙伴。但他们来华演出的时候往往团队规模较小,这些专业服务就需要在本地寻找。朱寅认为一些成熟演出场地的优势就在于,场地方能够一次性提供所有专业配套服务。比如万代南梦宫除了有自己的灯光音响团队,还可以提供销售定价建议、志愿者招募等服务,甚至把空调费、加班费、LED屏幕等费用打包算入租赁费中,不额外收费。这种全包的服务模式对于刚进入中国的海外艺人来说格外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