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身份过时了吗?

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常在每年校招季才意识到自己“应届毕业生”身份的珍贵。尤其在近几年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为了延长这一身份的“保质期”,临近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各出奇招:主动申请延期毕业、向用人单位提出不缴社保、脱产考公考编……然而,这种后疫情时代形成的就业局面正随着各地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出现变化。
今年1月初,“四川拟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一种声音表示支持,认为取消应届生身份有利于就业市场的公平,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需要缓冲。
争议的源头来自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2025年1月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就业领域提出了如下调整: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
事实上,在四川省之前,从2023年开始,湖南、山东、贵州、云南等多地的人社部门已经放宽了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定标准。相关调整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延长应届生身份的“保质期”,将毕业1到3年的毕业生都纳入应届生范畴;二是有过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不再作为应届生身份的否定项。
与此同时,另一种来自学界的声音认为,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放宽应届生身份限制治标不治本,未来应当逐步淡化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