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中暖意融融的春风
作者 王元红
发表于 2025年3月

古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通过描绘柳树赞美动人的春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高高的柳树长出了翠绿的新叶,犹如用碧玉妆扮而成,那垂下来的千万条柳枝随风轻摆,好像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如同一把灵巧的剪刀,剪裁出万千春色。

这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比喻、拟人手法和巧妙的设问,将柳树与春风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意与韵味。尤其是后两句,别出心裁地将春风比喻成“剪刀”,将不可捉摸、视之无形的春风变得具体可感,一问一答,立意新颖,朗朗上口。

春风剪裁出细细的柳叶,带来春的讯息。什么是春风?今天的我们是如何测量春风的呢?

春和立春

介绍春风的知识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春。

提到春天,不少人可能首先会想到5天和10℃。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和多年对物候的观测研究,我国著名气候学家张宝堃于1934年创建了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气温法,即以10℃和22℃为温度阈值、把连续5天(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5天为一候)的平均气温,即候平均气温作为指标。在此基础上,我国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地理分布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当某地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上、22℃以下时,便是春季的开始;候平均气温大于22℃时,为夏季;候平均气温低于22℃、但高于10℃时,为秋季;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由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组成,“木”和“日”表意,“屯”表音,是形声字。其原义是指春阳普照,万木滋荣。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小篆字形隶变以后,“春”字的写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意符和声符,只留下了“日”字。到了汉代,“春”字继续发生变化,原本的“艸”与“屯”合起来变成三个“+”,再加上一个“人”。今天我们常用的楷书“春”字就是从汉隶演变而来。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