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感知的配电网调度优化及实时响应策略研究
作者 马向前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电力系统正迈向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新发展阶段。其中,基于智能感知的配电网调度优化作为智慧电网建设的核心环节,正引领着电力行业的创新与升级。基于此,文本分析了智能感知技术在配电网调度中的应用优势,并探讨了基于智能感知技术的配电网调度优化及实时响应策略,以期推动其实现精准决策、高效运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能感知;配电网调度;策略

引言

智能配电网作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手段,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协调优化。智能感知技术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配电网调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感知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配电网的运行状态信息,为调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因此,研究基于智能感知的配电网调度优化及实时响应策略,对于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保障供电可靠性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感知技术在配电网调度中的应用优势

在智能电网中,基于智能感知的配电网调度模式正逐渐成为提升电网运营效率、增强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力量。这一模式通过深度融合先进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为配电网调度带来了极大效益。一方面,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了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精准监测。通过部署在电网各环节的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并传输电网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关键参数,为调度中心提供了丰富、准确的数据支持。这种实时监测能力使得调度人员能够迅速掌握电网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准确的调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基于智能感知的配电网调度具备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调度系统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学习,自动识别电网运行规律,预测未来负荷变化趋势,并据此优化调度策略。这种智能化调度不仅提高了调度的精准性和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为操作的风险和误差。

二、智能感知技术在配电网调度中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智能感知技术在配电网调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数据的海量增长与实时传输成为常态,极大地推动了电网的智能化进程。然而,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智能配电网调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智能感知技术依赖于广泛的传感器网络,这些设备往往暴露于开放的环境中,容易受到物理攻击或恶意软件的入侵,导致数据被窃取、篡改或破坏。此外,数据传输过程中也可能遭受网络攻击,如数据截获、中间人攻击等,严重威胁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另外,在智能感知过程中,大量敏感数据被采集,包括用户的用电习惯、地理位置信息等,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隐私造成极大威胁。如何在保障数据利用价值的同时,有效保护用户隐私,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再者,随着数据量的激增,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并隔离潜在的安全威胁,成为数据安全防护的一大挑战。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往往难以应对大规模、复杂化的攻击场景,需要引入更加智能、自动化的安全监测与响应机制[1]。

(二)数据质量与一致性

在基于智能感知的配电网调度系统中,数据质量与一致性是确保调度决策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石。然而,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质量与一致性问题日益凸显,是制约配电网调度效能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从数据质量问题方面来看,由于配电网环境复杂多变,传感器部署广泛且分散,不同传感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如环境因素、设备老化、信号干扰等,导致采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缺失或异常值。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