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热环境实测分析与优化改造策略研究
作者 陈晓朋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 要】随着数据处理需求的激增和能源成本的上升,传统的数据中心冷却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双重需求。为提高数据中心热环境管理效能,本文以某数据中心为例,实地测量分析了数据中心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局部热点频发、湿度控制失效以及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次,提出了系统化的优化改造策略,提高了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源效率,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据中心;热环境;温度分布均匀;湿度控制

引言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网络服务的核心基础设施,承载着巨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任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量的激增,数据中心对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效地管理数据中心内部的热环境是保证其稳定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数据中心内部设备密集且持续运作,产生大量热能,如何高效地排散这些热量,并确保系统在最佳温度下运行成为重要课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与能源成本的上升,如何通过科学方法降低能耗,在确保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前提下实现绿色、节能运营也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数据中心热环境实测分析与优化改造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升数据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还可以推动整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向更高标准发展。

一、数据中心概况

案例数据中心为小型数据中心,自2023 年初投入使用。该数据中心占地约2000 平方米,拥有800 台高性能服务器,主要提供云存储和虚拟主机服务。作为一个面向区域性商业客户的服务节点,案例数据中心可满足当地企业对高速、稳定的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该数据中心采用了节能环保设计理念,整体集成了智能监控系统以优化设备运行效率。在网络架构上,则利用先进的光纤连接技术实现了与国内外主要网络交换点的高速直连。案例数据中心,运营模式注重灵活性和扩展性,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尽管规模不大,但其设计符合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并且具备应对未来数年内技术演进和市场变化的潜力。

二、数据中心热环境实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

案例数据中心经过实测,存在着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由于空调冷气供应和热气排放系统设计不够合理,以及服务器架设密度不一导致。在某些区域,尤其是靠近出风口或冷气供应较充足的位置,温度相对较低;而在远离出风口、空调覆盖不到或机柜过于密集的区域,则表现出明显高温。这种温差问题不仅影响了数据中心内部环境的稳定性,还会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甚至增加故障率[1]。由于服务器和其他关键硬件产生的热量无法得到有效分散,部分设备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从而加速了硬件老化过程,并提高了意外宕机的风险。

(二)存在局部热点

案例数据中心的局部热点形成于特定服务器或存储设备密集区域,在这些区域内产生的热量超出了当前散热设计所能处理的范围。由于累积效应,这些局部区域的温度远高于周围环境平均水平,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硬件损坏或数据丢失。

局部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在日常监控中可能不易及时发现,只有利用专业的温湿度监测工具和定期深入检查才可能识别出潜在风险区域。此类问题一旦发生,并非简单增加制冷力度就能解决,反而会因为错误地调整空气流向或制冷参数而加剧其他区域的不平衡状态[2]。

(三)湿度控制失效

理想的数据中心环境应该具有适当的湿度水平,以防止静电积聚并保持设备材料的完整性,但案例数据中心的湿度控制失效表现为无法维持环境湿度在理想范围内,时常出现过低或过高的情况。当湿度过低时,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风险显著增加,会直接导致敏感电子设备损坏。静电放电不仅可能引发硬件故障,还可能在无形中损害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完整性。相反地,当环境湿度过高时,则可能导致凝露现象发生。凝露会在服务器和其他关键组件上形成水滴,长期暴露于此类环境下将加速金属部件的腐蚀,并增加短路风险[3]。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