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动机、过程和结果,有效地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本研究以“综合英语(Ⅲ)”为例,以郑州西亚斯学院2023 级三个“综合英语(Ⅲ)”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旨在为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该体系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推动了教育数字化。
【关键词】数字化;民办高校;过程性评价;综合英语
引言
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综合英语”是河南省第一批一流本科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评价和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指导者与在线学习主体的过程互动[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渗透,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科学、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综合英语(Ⅲ)”为例,旨在探索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构建适用于民办高校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成果导向理论(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强调首先要明确学生在专业领域应具有何种能力,并围绕具体能力指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组织、教师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框架体系[2]。基于郑州西亚斯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OBE 教学理念,教师根据学情、三纲一案进行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依托数字化资源或平台完成课前任务安排。例如,课前在“学习通”上根据课程站点的视频预习课文;课前在“学习通”上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并进行同学互评;课前在“批改网”上完成思政作业。
第二,运用数字化平台开展课中教学互动。例如,教师在“学习通”上发布主题讨论;教师利用“学习通”的选人或者抢答功能组织学生发言,并给予一定的课程积分奖励;教师在“学习通”上发布投票,组织辩论赛;教师在“学习通”上发布小组任务,并进行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智能体纠正发音。
第三,应用数字化平台做好课后答疑辅导。例如,利用“学习通”的私信功能进行个别答疑;利用“泛雅课堂”进行集体答疑。
二、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结果为导向,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也不便于教师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倡导知情合一的“全人”培养,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特征势必会使过程性评价成为结果性评价的一个必要补充[3]。“综合英语(Ⅲ)”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基本形式。
(一)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成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
基于教学“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依托数字化平台,教师为学生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与任务。自评问题如下。
第一,翻转外语是否有助于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第二,课程站点的视频是否有助于课前预习。
第三,随堂练习的发放是否有助于查漏补缺。
第四,课堂讨论和问卷是否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
第五,“学习通”上发布的小组活动是否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六,“学习通”上发布的抢答和选人活动是否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第七,课堂主题讨论和课后思政作业是否起到了思政育人的作用等。
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体现的是知识目标;第四和第五个问题体现的是能力目标;第六和第七个问题体现的是情感目标。
(二)同学互评
同学互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