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电客户的需求向差异化、多元化以及精细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水平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0 kV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最后环节,在整个供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详细分析了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给出了供电可靠性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网架结构;配网自动化
引言
我国发电量、用电量已居世界首位,供电可靠性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近十年来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我国幅员辽阔,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电网建设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地区配电网覆盖仍然薄弱[1]。目前城网中A+、A 类区域负荷密度较大、重要程度高,供电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升,B、C、D 类区域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85% 以上,供电可靠性提升空间较大[2-3]。只有建设强大的配电网,才能提供足够的供电能力、负荷转移能力,从而减少电网限电次数,提升供电可靠性指标。
一、供电可靠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配电网直接连接客户用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及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据统计,用户停电故障绝大部分是由配电网故障引起。
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企业综合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了电力企业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维保障、运行管控、供电服务、技术支撑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水平。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包括配电网网架结构、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设备健康程度、人员技能水平、运维管理水平、自然气候环境等[4]。
二、供电可靠性存在的问题
(一)网架结构不合理
1. 网架不够坚强
部分A+、A 类区域双侧电源的电缆环形结构还有部分未形成,变电站全停时负荷无法实现站间全部转移;B、C类供区部分架空网架结构不清晰,分段及联络点设置不合理,转供能力不足;D、E 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长、分段数少[5-6]。配电网供电区划分实例如表1 所示。

2. 重过载问题
部分地区区域内网架单薄、缺乏主网站点、线路供电半径过长、供区过大,进而造成迎峰度夏、度冬期间,变电站线路频繁出现重载甚至过载现象。
站间转供能力不足。局部配电网网架结构仍存在薄弱环节,转供能力受限严重,因灾造成的停电范围大、恢复时间长;配电设施抗灾能力不足,部分设备老旧、选型标准偏低,无法适应防灾抗灾要求。
(二)配电自动化水平低
有效覆盖率和实用率偏低。部分B、C 类供区配电自动化终端覆盖率低,故障精准定位不足,未能有效发挥支撑运行监视和缩小故障范围的作用;部分线路开关无保护功能,主线分段开关自动化覆盖不足,故障研判能力不强,不能第一时间切断故障点;馈线自动化(Feeder Automation,FA)水平不高,由于图实不一致、量测数据缺失或异常、FA 无法正确启动或工作等问题普遍存在;设备厂家鱼龙混杂,技术协议标准不宜,无法相互配合,难以满足自愈功能的应用,导致馈线自动化应用水平不高[7]。
(三)保护级差配置不合理
首先,保护配置无统一标准,保护配置不规范。部分配网线路配置保护混乱,少的线路仅配置一段,多的线路配置四段,缺乏统一技术规范;部分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保护动作时限较长、保护动作速动性较差,未起到正确研判故障区间及隔离故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