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运行中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张威 程科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 要】本研究针对超临界机组在深度调峰运行中的技术优化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调峰能力、系统集成、智能化管理、能效提升及环保措施等;通过优化锅炉系统的燃烧控制、提升冷凝水回收率、改进水处理设施以及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和环境性能;介绍最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为超临界机组的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市场波动中的环境责任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调峰运行;系统集成;智能化管理;环境影响;技术创新

引言

随着可再生能源不断融入电网,大型热电厂需要提高调峰能力,以应对电力供需的高度波动性。超临界机组作为重要的电力供应源,其优化运行策略对于保障电网的稳定性与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超临界机组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环境压力,探索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管理策略,以提升其调峰性能和经济效益。本研究的目的是实现机组运行效率最大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符合未来电力市场与环境政策的发展需求。

一、超临界机组调峰运行的现状与挑战

(一)当前超临界机组调峰能力分析

超临界机组需适应日益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并网,调峰能力成为衡量其运行效率和灵活性的关键指标。该类机组的调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锅炉的热惯性、蒸汽涡轮的响应速度以及控制系统的精确度。一般而言,这些机组设计时考虑到基荷运行的需求,但在频繁调峰操作中,其运行效率常常低于设计标准。锅炉在快速负荷变化时可能会出现蒸汽温度和压力控制不稳定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机组的发电效率,而且对设备的长期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二)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与运行障碍

频繁的负荷调整导致机械部件,如汽轮机叶片、锅炉管道等,承受巨大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这些应力的周期性变化极易引起材料疲劳,缩短设备的正常寿命[1]。调峰过程中必须精确控制燃烧系统,以避免因反应不及时导致燃烧不完全或超标排放问题。从控制系统方面来看,旧有的控制策略往往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负荷需求,需要在现有系统基础上集成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优化技术,以提高响应速度和操作灵活性。如何在保证环保标准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超临界机组的调峰能力,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技术挑战。

二、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优化策略

(一)高效率调峰技术的实施

传统的机组启停过程通常需要数小时;而通过采用快速启停技术,启动时间在90 分钟以内,这大幅提高了机组对电网负荷变化的响应速度。引入变压变频(Variable Voltageand Variable Frequency,VVVF)技术对汽轮机的转速进行精确控制,使机组能够在不牺牲热效率的情况下进行低负荷运行。通过这一技术,机组在50% 负荷下的运行效率可以接近全负荷运行时的98%,同时减少燃料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锅炉系统中通过实施热负荷优化控制,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燃烧效率。此策略的核心是精准调节燃烧过程中的空气与燃料配比,确保燃烧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为了实现这一点,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实时监控设备,对锅炉内部的温度、压力及燃烧气体成分进行连续监测。这些数据通过实时分析平台处理,及时调整燃烧条件,避免能源浪费和燃烧不完全等现象。该优化控制措施不仅能够应对调峰运行中的负荷变化,而且保证了锅炉系统的热效率在不同工况下均保持在最佳水平。精准的燃烧控制显著降低了排放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改善了环保性能。通过持续优化燃烧过程,锅炉系统在保障发电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燃料消耗和环境负担,为提升超临界机组的整体运行性能和环境友好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优化调度策略与调整运行参数

相关人员通过构建动态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结合天气预报、历史数据和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机组的运行计划[2]。这种基于预测的调度策略允许操作员提前数小时调整机组输出,以确保电力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运行参数的调整则侧重于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持续优化机组的热经济性和机械负荷。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和分析软件,能够实时监测机组的关键性能指标,如蒸汽压力、温度和流量等。通过这些数据,调度系统可以实时调整运行参数,将蒸汽压力的控制精度提高到0.1 MPa 以内,显著降低机械磨损和能源浪费。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