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
作者 王杰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与工作的用电需求逐年攀升,电力建设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输电线路建设中,优化施工技术体系成为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用电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概述了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其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旨在通过合理规划杆塔布局、线路走向以及防雷设备配置等方面,对输电线路建设工程进行全面优化。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处理措施

引言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在进行输电线路设计时,电力企业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情况,采取适宜的施工技术,进一步显现工程的实施效益。在我国电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电力建设单位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技术体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相关的技术工作者也对此进行持续研究。这些措施的落地,将更有力地保障我国电力事业得到深层次发展。

一、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概述

目前,我国对输电线路的设计主要有接地工艺、防雷措施和施工环境控制等[1]。例如,在雷暴天气下,如果没有做好防雷措施,那么很容易因雷击造成电线的损伤,严重时还会给施工人员带来较大危害。输电线路在遭受雷电袭击后,往往会出现跳闸情况,导致大面积断电事故,带来较为复杂的电网检修难题。因此,在修建输电线路的过程中,电力施工企业需要考虑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安装避雷设备是一种常用的防雷措施,有助于电流扩散,从而减少通过杆塔的传导电流,让导线免受雷击,最大限度地促使安全防范理念与项目施工的融合。考虑到输电线路项目的构成要素,电力施工企业需要着重关注接地保护措施,并基于各类雷电防护手段,尽量将雷电带来的负面效应控制在目标数值以下。在此基础上,控制雷电天气下断路器自动断开的频次,以保证区域断电次数在可控范围内。

当下,电力线路与相关设备的施工容易遭受天气因素的干扰,各种恶劣天气更是给电力建设带来复杂的情况。在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施工层面的风险因素会大幅增加。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在具体的工程建设阶段,需要调研和预判总体的天气变化;在输电线路工程的设计环节,关注区域内近期天气状况,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在相对完备的气象资料的协助下,基于施工工地天气、水源环境、地质因素等维度的考察,确定工程建设的实施条件、范围和具体内容,选取较为有利的施工实践和区域,优化输电线路的建设方式[2]。

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一)准备工作做得不够

任何一个项目开始之前,都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条件,一般包括施工设计图、施工人员和材料等。施工设计图可以给施工人员提供一个明确的施工流程,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指导;特别是在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中,通过调整施工的时间和场所,可以降低输电线路遭受雷电袭击的概率。目前,我国在进行相关工程建设时,所采用的方案往往尚不完备,施工方案囊括的施工环境及条件问题缺乏整体性。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施工人员技能的高低对项目效应影响颇深[3]。由于输电线路的建设规模大,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而且存在着一些危险,这就要求电力系统建设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电力技术持续更新的背景下,电力施工的形式与方法不断改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既要有完善的职业技术,又要有较强的学习认知能力。但是,与我国现有输电线路建设规模相比,能满足建设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仍有较大缺口。另外,电力施工企业需要考虑施工阶段所用的材料是否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必须确保所选用的材料在性能、规格上达到特定标准。在材料选择方面,采购人员应注重材料质量,并依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选用最适宜的建材。

(二)基础施工技术问题

在输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处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这一技术在建设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此项工程的重点是在基础结构预埋部分进行施工,促使杆塔结构达到经久耐用的建设目标,防止杆塔在垂直的情况下出现沉降。在目前的基础建设中,最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是台阶式基础、岩石嵌入基础和联合基础。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