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10 kV 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宋超威 孟祥雨 胡腾 王东洋 韩若冰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 要】10 kV 配电线路施工是整个电力系统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供应的需求持续增长,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10 kV 配电线路作为城市和乡村电力供应的主要手段,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深入探讨电力工程10 kV 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10 kV 配电线路;施工技术

引言

10 kV 配电线路的施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线路的走向设计、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等。合理的线路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电力传输效率;选择合适的材料能够延长线路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严谨的施工工艺和安全保障措施则可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确保工程质量。

一、案例概况

某项目旨在建设一条10 kV 的配电线路,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10 kV 配电线路全长约15 公里,线路起点位于已有的110 kV 变电站,终点接入城区配电网络的汇流点。整个项目预计投资约1500 万元人民币,施工周期计划为180 天,涵盖线路规划、杆塔设立、导线架设、变压器安装以及配套的保护和控制系统建设等。

二、基础测量与复测技术

在案例电力工程中,10 kV 配电线路的施工是一项复杂且对精确度要求高的工作,尤其是在基础测量与复测方面,测量工作对确保线路顺利、安全铺设至关重要。测量技术的核心在于确保线路走向、杆塔位置以及线路张力等关键参数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团队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如全站仪、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和水准仪等,进行线路的初步测量。初始测量结果将决定杆塔的位置,以及线路在不同地形上的走向。在施工前,基础测量需要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确保线路的每个转折点和直线段的位置准确。测绘结果将用于规划杆塔的布局,以及确定导线跨越的距离,预测导线在不同温度和负载下的弯曲度(弧垂)公式:

f= w·P/8⋅T(1)

式(1)中,f 是弧垂,即导线最低点与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w 是单位长度导线的重量和风雪等附加载荷的总和;l 是导线悬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杆塔间距);T 是导线的水平张力。计算中的每个参数都需经过严格测量和计算。例如,w 需要根据导线材质、横截面积及当地气象条件下可能存在的额外负载来确定,l 则依据杆塔定位及地形得出,而T需要根据导线的材质、截面以及预期的工作温度等因素来确定,如表1 所示。

表1 杆塔导线参数表

初步测量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复测,以验证初步测量的准确性。复测通常由另一组测量人员使用相同或不同的设备完成,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复测过程中,测量人员需要校对所有的关键点位,包括杆塔的确切坐标、高度以及相对位置,以确保这些点位与初步测绘的数据相吻合或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一旦复测确认无误,施工团队就可以根据测量结果设立杆塔。杆塔位置的精准设置,关键在于确保导线在整个线路上保持适当的张力,避免因为导线过松或过紧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基础测量与复测技术的实施对于整个电力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施工团队需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测量规范,以确保整个线路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此外,测量数据的准确录入和存档也有助于未来线路的维护和故障排查,为长期运营提供了支持。

三、基础施工技术

对于案例中的10 kV 配电线路,杆塔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杆或者钢管杆,选型时需考虑线路的负荷、电压等级、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以及施工运输等。钢筋混凝土杆常见规格为15 米,每基杆塔重量约2 吨,选择这类杆塔能够在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保证线路的稳定性。在确定杆塔位置之后,基础挖掘是下一个关键步骤。基础挖掘需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确保土坑尺寸和设计相符。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