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是最早把安徒生童话介绍给中国儿童的翻译家,是出席1948年“世界知识分子保卫和平大会”的唯一远东作家,还是英国剑桥大学“终身名誉讲师”。他取得瞩目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知心爱人苑茵半个世纪以来对他的尊重、理解、支持与牺牲。
一
1942年的一天,23岁的东北姑娘、复旦高才生苑茵应约来到法文导师马宗融家,看到书房内坐着一位温文尔雅的英俊书生时,她立时明白了——马先生说过,要为即将毕业的她“包办婚姻”。
1931年东北沦陷后,苑茵和流亡学生一起逃到北京,后来又考入战时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攻读外文和经济。战乱中,她和家人早已失去联系,马先生一直像慈父一样照顾她。
马先生找来的是28岁的湖北青年、中央大学英语教授叶君健。此时的叶君健在复旦大学兼课,常来拜访马宗融,马宗融很欣赏他,决定把他介绍给苑茵。听到苑茵的名字时,他毫不犹豫就来了。他曾在一次聚会上见过她,对这个容貌出众、身材高挑的女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其实,苑茵不仅听过叶君健的课,还读过他用“马耳”为笔名撰写的进步文章,对他的才华和思想非常欣赏。所以二人见面后,交谈越来越投机,观点也越来越接近。他们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信奉者,流亡期间,苑茵痛感国破家亡,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加入地下党,宣传抗日救国;而擅长外语的叶君健,曾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对外抗日宣传工作,并用中文、英文发表抗战作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由他首次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
在苑茵眼里,叶君健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代表着抗日救国的希望。在拒绝过无数达官显贵、富家公子后,年轻貌美的苑茵把芳心许给了叶君健。
大学毕业后,苑茵到重庆妇女辅导院工作。在马宗融的催促下,1942年10月,叶君健和苑茵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了窘迫的婚礼。
新娘的旗袍是借来的,客人吃饭需自掏腰包,他们收到的唯一的结婚礼物是臧克家即席写的一首贺诗。然而爱情无价,婚礼上,主婚人老舍说:“新郎新娘二人志趣相投,有共同的理想,是一对革命情侣,将会像‘百龄餐厅’的名字那样,百年偕老,携手共进,恩爱始终。”
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一片白色恐怖中,他们依偎着,组成了赤贫的幸福小家。
二
他们的新婚没有浪漫缠绵,顾不上甜言蜜语,唯有心意相通,心灵相惜。婚后,叶君健白天在三所大学任教,晚上到家后,批改作业、写作、翻译占去了他全部的时间。蜜月里,他们一起研读报纸杂志,从周恩来那儿取回的《新华日报》就是他们共同的精神食粮。茅草屋内,一灯如豆,屋外,月色亦温柔。
婚假结束后,苑茵回到辅导院上班,岂料,等待她的是失业——女院长一直想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弟弟,希望落空后,颇为不满。最后,女院长以“你的新婚丈夫是危险人物,经常给《苏联文学》投稿”为由,辞退了苑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