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瓜子,过年似乎都不香了
作者 王蕾
发表于 2025年3月

如果说大菜是春节餐桌的“镇桌之宝”,那么瓜子便是客厅聊天区的“定海神针”。没有那一地瓜子皮,过年过节的气氛仿佛都不热烈了!那么,小小的瓜子是怎么成为“国民零食”的呢?

瓜子的崛起

中国人嗑瓜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北宋时,江浙一带率先兴起嗑西瓜子之风,当时童谣里就有“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风筝)”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大家都嗑起了瓜子。

19世纪中期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来华之后就被嗑瓜子的风气给惊到了:“这些人在用餐前把嗑瓜子当成开胃之需,确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景致……无论是在大街旁,还是在小道边,就算到最荒凉的地区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国各个地方,这种消费形式确是一种不可思议、超乎想象之事。”

不光寻常百姓,就连富贵人家也不例外,《红楼梦》第八回里林黛玉拜访薛宝钗的时候,就边嗑瓜子边聊天。

那么问题来了,林黛玉嗑的是哪种瓜子呢?

古代瓜子种类繁多,炒食的有三种,即南瓜子、西瓜子和葵花子,而苦瓜子、丝瓜子、冬瓜子、甜瓜子只能入药,显然不在其列。

一般认为,曹雪芹逝于1763年,黛玉想嗑,只能在此之前,而向日葵是美洲舶来植物,此时在中国尚未流行。

关于向日葵的最早物证,是1519年河南新安紫荆山玄天上帝殿盖瓦残片上的葵花图案,但并无相关文字记录,当时工匠们常按西洋客户提供的图样来制作,所以不能坐实“当时中国已有向日葵”之说。

事实是,直到明代末期,人们对向日葵的概念依然混乱,1621年《群芳谱》中记载了向日葵,却分别按“西番葵”和“丈菊”记了两次,可见作者并没见过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提向日葵。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有书提到“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而此时距《红楼梦》成书已170多年了。

如果林黛玉嗑不到葵花子,那么她也嗑不到南瓜子,因为后者同样是美洲植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推广速度等,应该差不多。倒是西瓜子比较有可能,因为西瓜在五代时传入中原,南宋时已在南北广泛种植。

据1751年锦州海关奏报,“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

古代西瓜分两种,一是食瓤,二是食籽,后者又叫“打瓜”。古伯察曾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考虑到曹雪芹后半生都生活在北京,《红楼梦》也在北京创作,而当时北京又是“打瓜”生产的重要基地,则林黛玉所嗑,应该是西瓜子。

那么,葵花子为何能后来居上,压倒西瓜子呢?因为葵花耐盐碱,特别适合在北方种植,且种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茎烧成灰后,加水熬干,可制碱,充肥皂之用。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