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片到《哪吒》,华语电影全球影响力的跌宕与重塑
发表于 2025年3月

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2月14日正式登陆北美院线以来,持续在海外市场创造记录。

截至 2025 年 2 月 26 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 139 亿,成功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宝座,距离全球票房榜第 7 名的《蜘蛛侠:英雄无归》(票房 141.6 亿元)仅差 2.6 亿。

在北美地区,《哪吒2》首周末即斩获 949 万美元,次周逆势增长至 438 万美元,两周累计超过 1486 万美元,开画影院达 945 间,创华语电影发行规模之最。在澳大利亚,排片规模创下华语片纪录,悉尼、墨尔本等城市黄金场次一票难求。

但通过社交媒体反馈不难发现,在美国,真正置身影院去观赏《哪吒2》的,依然以华人群体为主,“在华人区的影院去看《哪吒2》,周遭全是中国人,仿佛一秒穿越回国”。

显然,分布在全球198 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华人,是中国电影出海的基石与火种。而中国电影该如何穿越华人文化圈,在全球不同市场的跨文化传播中,收获更广泛的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呢?

《哪吒2》踏浪出海,但难破文化“厚壁”

“中国电影出海,最大的障碍,依然是中国文化整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够。外国观众在欣赏华语电影时,很多时候还需要面临着文化鸿沟与壁垒。”2019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华语电影发行公司面白映画的合伙人谢轶坦言。

回溯历史,曾在全球产生过文化影响力的华语电影,莫过于香港电影。得益于香港电影工业的成熟、高产,以及直接强烈的大众娱乐性,港片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时至今日,成龙、周润发、周星驰等香港明星,依然在亚洲市场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号召力。正如电影研究学者大卫·波德维尔所说:“港片能满足观众所需,源源不绝推向市场,不仅口味新鲜,而且生动刺激,港片堪称70年代以来全球最富生气和想象力的大众电影。”

但自1993年以来,香港电影因东南亚市场的变化、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以及盗版的猖獗而备受冲击,难以避免地走入颓势,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由盛转衰。

除香港电影以外,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也曾在国际影坛具备票房影响力与号召力。对此,电影研究学者戴锦华分析说:“第五代导演把中国电影带到了欧美的视野当中。当时欧洲电影节对第五代的青睐有两个原因。首先,第五代全面登场的时候采取了欧洲艺术电影非常熟悉的模式:新浪潮,所谓新浪潮一定包含两个因素,新人新作和新电影美学的呈现。其次,国际电影节对第五代的欣喜,还体现了当时欧洲电影节的一个主要功能:引进非西方电影。”

而从电影类型上来看,华语电影最为全球瞩目的类型,莫过于武侠片与功夫片。至今,全球票房最高的华语片,依然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北美票房 1.28 亿美元;居于第二位的是2003年的《英雄》,北美票房 5371 万美元。

在戴锦华看来,《卧虎藏龙》是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化自觉全球化的例证,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中国式武侠片的魅力,同时又融入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理念,使之更易于被国际观众接受。“《卧虎藏龙》是李安的好莱坞工业内部的中国制造,在好莱坞工业它是Made-in/byHollywood,但它同时也是Made-in/by-China。”

由此可见,《卧虎藏龙》与《英雄》的成功,关键在于演绎出了能被海外市场所感知与认同的叙事与价值理念,满足了西方观众的某种“东方主义”想象。

本文刊登于《世纪人物》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