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长期以来都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很多非洲国家都曾向中国派驻留学生,其中还有为强化本国国防事业而来的军校留学生。
海纳百川那些培养非洲将军的中国军校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有三所军校接收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他们分别是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其中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已经并入国防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在这些军校中,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名声是最大的,被非洲留学生们称为中国的“西点军校”。不过,大多数非洲留学生在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求学之前,或许并不了解,这座历史悠久的军校其实成立于中华民族最为危险的关头。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国内的投降派也日渐猖獗起来,开始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这就加大了广大沦陷区和国统区的革命知识青年穿越封锁线投奔抗日军政大学的难度。
为了实现进步青年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愿望,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开始考虑在敌后创办抗大分校,就近为八路军、新四军培训军政干部,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进一步加强抗日力量,扩大、发展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石家庄陆军军事指挥学院的前身——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
1938年12月13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第二分校正式成立。成立之后,一分校前往山东,二分校则向华北挺进。二分校在敌后开办五年,共培养各级指挥员两万余名,后来,这所军校又演变为晋察冀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1948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了适应新的战争形势要求,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和晋冀鲁豫军政大学一部合并组建华北军政大学,地址在石家庄。后来,这所军校又改名为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974年恢复军队院校时为北京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升级改建为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1979年改建成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1986年又改建为军事教育学院,1992年9月改建为陆军参谋学院,1999年7月改建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作为一所主要担负北方四战区摩托化部队、装甲机械化部队、人武系统中级指挥军官、陆军战役参谋、合成部队作训参谋、全军部队管理干部、军校教育管理干部、教育技术干部、院校军事教员和军事学硕士博士、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多层次培训任务的军事院校,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累计为全军输送了15万名军政指挥人员和25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300多名毕业学员晋升为将军,叶剑英元帅、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元帅、萧克上将、孙毅中将等多位开国元勋,都曾在这所学校任职,为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为解放军培养大量军事干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还为世界各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
千锤百炼非洲学员在中国军校学习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留学的非洲学员,一般都是到中国正儿八经学几年的“生长型”,不是那种访问交流性质的“学者型”。“生长型”学员是从基础理论、单兵技战术、班排进攻战术、步坦协同等学起,他们身着解放军军装,同工作、同劳动、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连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及军事理论、军事制度、军事文化都要学。

他们是正式入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学员,有学籍、有组织、有编制、有供给,在生活制度等方面都和其他的中国军队学员是一模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