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在江苏徐州吴邵村开了家手机店,常和老年人打交道,距今16年了。接到北京大学第七届“京港澳台”人口老龄化专题夏令营的邀请时,这位店主脱口而出:“你们不是骗子吧?”被邀请是因为他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系列为村中老人解决手机难题的短视频。
在一条很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里,李琳对来修手机的老人说,使用纳米技术维修,“5分钟就好”,不过需要几十元。
“那你给我弄。”老人深信不疑。
修好后,他不要钱,但要让老人“喊个口号”。于是,视频结尾留下他和老人“买手机上哪儿来”“上李琳手机店”的一问一答。老人的徐州话把“手机”说得像“烧鸡”,无意间踩中了网络流量密码,有网友干脆把在线地图上的手机店都改成了烧鸡店,李琳成了烧鸡店主。
老人带来的手机“故障”五花八门:手机突然不吱声、找不到返回键、微信来电没有铃声……在李琳看来,这些都是小问题。他发现,使用手机,年轻人觉得很简单的事,老人并不懂,他能清楚地意识到,在智能手机普及的过程中,有部分人“被忽略了”。部分网友也有同感,在他发布视频的评论区写道: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列车,自己却没有了车票。
2009年,22岁的李琳结束在徐州市区的打工生活,在父母的支持下花一万多元接下村里这家手机店,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创业,当个老板好结婚”。那一年,中国进入3G时代,初代苹果手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时代尚在酝酿之中,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卖得热火朝天。但在农村,李琳知道,大家手里的钱不多,他卖的按键机、翻盖机“都是杂牌”,均价不过四五百元。
不过,杂牌手机售后维修率很高,卖出去100台,其中一二十台都需要维修,顾客不时找来,让他感到头疼——挨个送回原厂太耗时间,他就一边在技术论坛上找教程一边自学维修,从拆机开始学,时间长了才积累了些经验。
当老板后不久,李琳结婚了,考虑到高维修率容易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和品牌机谈起合作,品牌机的价格要1000元左右,为了说服村里人购买,“长期的服务、售后都要做好”。好在品牌机质量好、耐摔、维修率低,店里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十台”。
2013年,4G技术来了,手机店迎来智能手机换机高峰。据李琳观察,买了智能机,老人不会用是常有的事。到了2020年,“一出门就得扫码”,又一批老人换了手机,不会操作。
李琳一度心疼这些顾客:“有了智能机,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网上交电费,但他们没有年轻人那么强的学习能力,村里也没有很多学习资源,他们不了解手机功能,甚至不会打电话,交电费更是不会。”
吴邵村有6321位村民,外出务工人员占就业人员的60%以上,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了。李琳在吴邵村长大,他发现,村里的楼房多了、路宽了,但白天街上能看见的,大多是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