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前秦皇帝苻坚,有些人对他的印象大概是淝水之战后风声鹤唳的狼狈印象。然而,在草木皆兵的凄凉景象形成之前,苻坚不仅拥有睥睨天下的才华,更有让昔日仇敌感恩戴德的胸怀,更最早提出了视中华夷狄如一的平等观念,与两百多年后开创大唐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跨时代的意念趋同之势。而正是这样一位人物,最后却栽倒在自己宽容的“苦海”之中。
以仁义著称的前秦君主
苻坚作为前秦政权的第三位君主,其统治基本盘来自其祖父苻洪在后赵时代聚集的枋头集团,当时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实际上掌握了当时流寓关东的氐族部落以及关陇地区的豪强贵族与流民武装。这一早期的“关陇集团”在后赵末年天下大乱中乘势回归潼关以西的雍凉之地,也让苻氏创业家族从起步就十分注重对各族首领与流民宗帅的招抚与拉拢。
公元357年,时为东海王的苻坚从暴君苻生手中夺取前秦政权,其重要谋臣就是当年扪(mén)虱而谈的汉族谋士王猛。苻坚经常以“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来形容自己与王猛的关系,甚至在后来拜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几乎将国之半壁交予其管辖,足见他对王猛的信任。随后的十余年间,苻坚在王猛的鼎力辅佐下,“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从而使得“秦民大悦”。

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的乱局,苻坚并不以过往仇恨而锱铢必报,反而选择尊重往日竞争对手,在其投降归顺后诚心相待,许以官衔俸禄。
匈奴刘卫辰(赫连勃勃之父)曾多次掳掠前秦边境,叛服不定。首次降秦时,苻坚在其穷困来投之际允许其入塞田于关中,甚至将不服管束偷袭匈奴人的部将削官免职。随后刘卫辰又两次叛秦,最终被前秦大将邓羌擒于木根山,而苻坚将之带回长安后并未怨恨其反复无常,反而又封其为夏阳公,让他统领自己原本的部落,做法颇有当年诸葛亮招抚孟获的影子,最终让刘卫辰所部匈奴归顺前秦政权。
这一做法取得了连锁反应,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弈干各率部众数万降秦,表明当时苻坚的怀柔政策获得了北方游牧部落的群集响应。
除了怀柔肘腋之患的匈奴等边境游牧部落,苻坚对于有心腹之患的夙敌也同样颇具胸怀。早在前秦立国之初,羌族姚襄便领其羌族大军由河东渡河西进关中,目标直指长安,意图消灭前秦政权而独霸关陇,最终为前秦军所灭。苻坚即位后不仅重用姚襄旧部权翼、薛赞为股肱之臣,更将姚襄的幼弟姚苌提拔为杨武将军,让其统领大军为前秦效命。

氐族与羌族都起于陇右,将关陇之地视为本族形胜之地,苻坚对羌族核心姚姓家族的提拔重用毫无疑问是对整个羌族群体的拉拢与招抚,此举本身拥有极大的政治风险,毕竟让姚苌这样的“旧王之后”拥有实际控制的兵马,放在历代都极为罕见,然而苻坚不仅重用,更让其在平叛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平定陇右叛乱时,“(敛岐)部落先属姚弋仲,闻姚苌至,皆降”。姚苌也顺势被苻坚任命为陇东太守,替前秦戍卫群羌,体现了苻坚知人善用的政治胆略。在淝水之战时,苻坚命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相当于将整个西部后方全面托付给姚苌,其对于寇仇之弟信任如斯,足可见其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