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小米股价飙涨,有报道称雷军短暂成为了“中国首富”。但随即他本人发声:这是假消息。
可以看出,即便是雷军,对首富的名号也是唯恐避之不及。富豪榜,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世界的舶来品,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刻刻悬挂在中国富豪们的头顶上。牟其中、许家印、黄光裕、李河君等等首富,他们因财富名声大噪,但又被其快速反噬。
黄峥、钟睒睒、马云、王健林、张一鸣等则是陷入到各种烦恼之中,不少人都试图以各种方式与之划清界限。
在中国,炮制富豪榜最成功的却是一个欧洲人——胡润。他精通中文,熟稔中国人情世故,他通过巧借福布斯声名鹊起,攫取财富,并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一方面,1999年以来的26份榜单,见证了中国商业的历史变迁,亲历了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但另一方面,由于遗落甚多,统计方法有待完善,其公正性受到诸多质疑。
自其诞生之日起,胡润百富榜就是一部西方视角对中国社会资本、财富进行审视、评判和定义的历史。这种对财富数额的过度推崇,对企业家身价赤裸裸的比对,不仅给中国的企业家们带来了颇多非议,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已经与当下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
01 “榜爷”
1997年,27岁的鲁珀特·胡格夫(Rupert Hoogewerf)被安达信派往上海工作。
有一次和中国朋友聊天,他突发奇想,问道:“中国的比尔·盖茨(首富)是谁?”朋友瞬间陷入沉默,无法给出答案。
彼时的中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没有类似福布斯那样的富豪排行榜,大众对富人阶层的认知十分有限。商业世家出身的鲁珀特,灵机一动,既然没有,那就自己做一个。
“寻找中国比尔·盖茨”并不容易,1999年,他拉上两位朋友,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大量报纸、杂志,《新闻联播》也是一期不拉,经过数月的东拼西凑,终于攒出了一份50人的中国富豪榜。
内容有了,获取流量却成了问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把榜单发给了业界顶流《财富》、《商业周刊》和《福布斯》。对富豪榜单情有独钟的福布斯表示“感兴趣”,并花费了3000美刀买下版权,拿来做了当时的全球版封面。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鲁珀特找朋友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并且贴合自己英文名首字母——胡润,一个未来几十年搅动中国经济风云的名字正式登场。
初尝胜果之后,胡润决定加大马力。2000年,福布斯主动伸出橄榄枝,胡润拿着“福布斯中国首席调查员”的名片,走访各大媒体,甚至能近距离采访一些知名企业家。
当年的富豪榜在《南方周末》一经刊登便迅速洛阳纸贵,这是国内第一次对富豪进行大排名。要知道,当时的北京二环房价一平米也就5000元,而首富家族的财富值就高达158亿元。
胡润的富豪榜如同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涟漪一波波向外扩散。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们首次曝光在了大众的视野中,立刻引发了全社会的争论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