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燃爆大银幕。影片自上映以来,屡屡刷新中国影史、世界影史多项纪录。截至目前,该片位居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位,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10,票房仍在稳步上升。
《哪吒2》的成功,不仅折射出中国电影近年来创新发展的清晰路径,更反映出新时代激发创新的磅礴伟力。它的成功,是一个民族充满自信、一个社会向前迈进、一个行业持续壮大、一群创作者不断积淀的成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洞开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时代前行的滚滚洪流注入强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从《长安三万里》到《白蛇:浮生》,从《封神三部曲》到《只此青绿》……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题材,成为国产电影走到今天的一条创新之路。

谈及为什么要拍“哪吒”?创作的原动力在哪?《哪吒2》编剧兼导演饺子的回答是,首先这个IP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哪吒这个角色的性格定位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他认识到了这世界的规则、框架和他想象的不一样,就会渐渐地发生更多本质性的矛盾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有自己认知上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希望开发这个IP的原动力所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认为,传统文化题材电影的兴起,根本上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大力的开发,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
宏观来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全社会对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高度共识。创作层面来看,支菲娜认为,“一方面,创作者因此产生了挖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观众也能从相关的电影作品中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创作者发现传统文化里可以挖掘的题材还有很多,哪怕是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能从全新的角度进行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求新求变。”
“传统文化题材的影片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古老的神话和故事中蕴含着中国人追求自由、嫉恶如仇、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力量,它具有一种蓬勃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2023年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唐诗热、传统文化热,影片中的诗人们和他们流传千古的诗篇,钩沉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长安三万里》的出品方追光动画始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拍摄题材,创作了“新传说”“新神话”“新文化”等多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电影,其中,“白蛇三部曲”、《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等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将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创作题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追光动画总裁于洲说,“‘中国团队、中国故事、中国观众’,是我们一开始就有的提法。《长安三万里》的成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要让中华民族储备千年的优秀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就越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艺术创新,尊古而不复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作品贴近时代、走近观众的不二法则,也是新时代赋予艺术创作的科学理论支撑,为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