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直径约为10公里,相当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宽度。这种巨大的撞击天体预计每1亿到5亿年才会撞击地球一次。
相比之下,小得多的小行星,例如巴士大小的天体可能每隔几年就会撞击地球。这些直径仅数十米的“十米级”小行星更容易脱离主小行星带,迁移成为近地天体。一旦撞击地球,这些小但威力强大的太空岩石可能会对地球某个地区造成重大影响。例如19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卡发生的撞击事件,以及2013年在俄罗斯乌拉尔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解体的小行星。因此,观察主小行星带中的“十米级”小行星的能力能为陨石起源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如今,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识别主小行星带中小到“十米级”的小行星。这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充满了数百万颗小行星。在此之前,只能探测到直径约为1公里的主带小行星。通过该团队的新方法,科学家现在可以发现直径仅为10米的小行星。
在近期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这种新方法检测到了100多颗新的“十米级”主带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大小从十米到数百米的范围不等,是迄今为止在主小行星带中探测到的最小尺寸的天体。
研究人员预计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识别并追踪可能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我们过去只能在小行星非常接近地球时,探测到直径小至10米的近地天体。”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的研究科学家阿尔乔姆·布尔达诺夫表示,“现在,我们能够在小行星距离地球更远时发现它们,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追踪其轨道,这对行星防御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除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教授朱利安·德·维特和理查德·本泽尔,还有来自多个机构的合作伙伴,包括比利时列日大学、捷克查尔斯大学、欧洲航天局,以及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和奥尔登堡大学等机构。
图像中的新发现
朱利安及其团队主要致力于寻找和研究系外行星——太阳系以外可能适宜居住的星球。他们是2016年发现TRAPPIST-1行星系统的研究团队之一。TRAPPIST-1是一颗距离地球约39光年的恒星。通过智利的过境行星和微行星小型望远镜,团队确认这颗恒星周围有岩石质地的地球大小的行星,其中几颗位于宜居带内。
自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利用多台望远镜,在不同波长下对TRAPPIST-1系统进行观测,以进一步研究这些行星的特性并寻找生命的迹象。探测过程中,天文学家不得不清理望远镜图像中的“噪声”,例如地球与恒星之间的气体、尘埃以及行星天体,以便更清晰地识别TRAPPIST-1的行星。然而,这些被清理掉的“噪声”往往也包括穿越视野的小行星。
“对大多数天文学家来说,小行星有点像天空中的害虫,它们穿过视野,干扰数据。”朱利安解释道。
朱利安和阿尔乔姆开始思考,用于搜索系外行星的数据是否也可以被回收,来挖掘太阳系内的小行星。他们转向一种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偏移与叠加。这一方法通过对相同视野的多张图像进行偏移和叠加,来增强原本微弱的天体信号,从而让它从噪声信号中显现出来。
要在原本聚焦于遥远恒星的图像中应用这一方法寻找未知的小行星,需要大量计算,因为这涉及测试无数种小行星可能存在的位置,并对每种假设位置偏移数千张图像,验证小行星是否确实存在。
几年前,阿尔乔姆、朱利安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萨曼莎·汉斯勒发现,借助最先进的图形处理器(GPU),可以以极高的速度处理大量图像数据,从而实现这一方法。
他们最初在SPECULOOS调查的数据上尝试了这一方法。SPECULOOS是一个地基望远镜系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对恒星进行多次成像。这一尝试,以及随后在南极的一台望远镜数据上的第二次应用,证明研究人员确实能够在主小行星带中发现大量未知的小行星。
未探索的领域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全球最强大的天文观测设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探测更小尺寸的小行星。JWST对红外光的灵敏度远高于可见光,而主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在红外波段比在可见光波段更明亮,因此更容易被JWST发现。
研究团队将其方法应用于JWST拍摄的TRAPPIST-1图像。这些数据包含超过1万张恒星图像,最初用于寻找该系统内侧行星大气的迹象。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发现了主小行星带中的8颗已知小行星。进一步分析后,他们新发现了138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直径仅为几十米,是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小主带小行星。他们推测其中一些小行星正向近地天体迁移,而有一颗可能是“特洛伊小行星”,即跟随木星运行的小行星。
“我们原以为只能检测到少量新天体,但最终检测到的数量远超预期,特别是那些小行星。”朱利安表示,“这表明我们正在探索一个全新的天体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通过高效的碰撞级联过程,许多小于100米的小行星由较大天体分裂而成。”
“这些十米级主带小行星的统计数据对于建模至关重要。”捷克查尔斯大学的联合作者、太阳系中小行星种群专家米罗斯拉夫·布罗兹补充道,“实际上,这些小行星是更大、直径达数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后抛出的碎片。这些较大的小行星常常具有相似的轨道,因此我们将其分组为‘小行星家族’。
“得益于现代技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未探索的领域。”阿尔乔姆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当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数据时,可能会带来巨大收获,而这就是其中之一。”(综合整理报道)(策划/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