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技发展,自动驾驶正在改变交通领域。从实验室研究到部分商业化应用,L2级辅助驾驶已普及,L4级无人出租车也在测试中。尽管如此,自动驾驶面临法规不明确、安全性验证、社会接受度、伦理问题和成本高企等挑战。但随着AI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生态的完善,自动驾驶有望克服这些障碍,推动未来出行的变革。本期《时尚北京》专访连界创新与中汽研新能源智能化特别顾问、行业专家贾宁,深入探讨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
《时尚北京》: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关键突破?
贾宁:自动驾驶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未来,但实际上,它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过去的几十年里,整个行业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推动着技术向前迈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毕竟这个行业发展太快,可能几年后回头看,现在的很多“里程碑”都会显得不同。
第一阶段:实验室探索(1980 s —1990s)。最早的自动驾驶研究,其实更像是实验室里的“遥控车”。比如,1986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启动了Navlab项目。后来,美国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也推出了自动驾驶挑战赛,推动了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结合。
第二阶段:智能驾驶“上车”(2000s)。进入21世纪,自动驾驶开始逐步进入量产车,不过当时它的身份更像是“驾驶辅助”。比如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率先推出的高速巡航、车道保持功能,都是自动驾驶的早期形态。
第三阶段:自动驾驶换道技术(2010s)。2010年自动驾驶技术迅速发展。2014年,特斯拉Autopilot让用户体验到自动驾驶。2017年,百度Apollo推出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推动国内市场技术生态。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归功于AI、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技术的进步。
第四阶段:无人出租车(Robotaxi)进入现实(2020s)。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动驾驶商业化探索期,尤其是Robotaxi(无人出租车)成为行业最热门的方向之一。
Waymo在美国旧金山等地运营无安全员出租车。百度Apollo、小鹏等中国公司也在北京、武汉等城市进行无人驾驶试点。尽管自动驾驶技术仍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与现在理解不同,但这项技术正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时尚北京》: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有哪些优势,面临哪些挑战?
贾宁: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迅速,尤其在智能辅助驾驶和商业化试点方面创新众多。中国在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方面有三大优势:首先,数据积累快,车企进化迅速,复杂的道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数据。例如,小鹏XNGP系统利用多城市、多场景数据不断优化。其次,基础设施领先,5G和V2X技术布局快,智能道路改造已在部分城市展开。最后,全产业链优势使得技术落地更快。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从芯片到传感器再到整车制造,高度整合,新技术能迅速应用。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通过自研芯片降低成本,推动智能驾驶普及。
中国面临的两大挑战包括法规限制和品牌国际影响力积累。国内L3以上自动驾驶受政策限制,仅限于特定区域测试,而美国在L3/L4政策上更为开放。尽管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但国际上Waymo和特斯拉仍是领先品牌。中国品牌如小鹏、华为开始向海外市场布局,未来可能取得突破。尽管中国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上进步显著,但法规和市场接受度仍是挑战。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但行业变化快,最终形态尚待时间验证。

《时尚北京》: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在哪些场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贾宁:自动驾驶发展得很快,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成熟”的,而是循序渐进的。目前,我们可以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应用场景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