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斌 写生万象 笔绘乾坤
作者 张于惠子
发表于 2025年3月
2021年,在呼和浩特大青山上写生。

艺术家范治斌的艺术轨迹,交织着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情感、传承与创新的丰富内涵。自幼受绘画魅力的触动,范治斌踏上了艺术的逐梦之旅。从南开大学到鲁迅美术学院,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范治斌潜心钻研传统绘画的精髓,汲取历代名家的智慧养分,不断磨砺技艺与审美。范治斌的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皆有涉猎,且各有千秋。人物的质朴、山水的生机、野卉的灵动,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范治斌以独特的用线、精妙的笔墨技法、不拘一格的材料运用和大胆的创作手法,展现对传统的深度研习与对自然的不懈探索,构建起风格独具的艺术世界。范治斌坚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视写生为核心,融合自然与精神,为写生发展立典范,激励艺术传承创新,续国画辉煌。其作品具东方韵、文化魂,在写生中探寻艺术的真谛,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

2021年,在大青山写生。
乌素图写生 45cm×60cm 2024年
花卉写生 33cm×33cm

墨韵绘心,写生启艺

在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写生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范治斌对写生题材的选择,实则是其心性的外在投射。正如范治斌所言:“选择绘画题材,要与自己的心性契合,源于心灵,题材就不会有大小。有的画家钟情于宏大壮丽的场景,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山河的壮阔;而有的则偏爱细微之处,在盈盈尺牍间展现素雅精微的世界。”范治斌成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自幼便受绘画魅力的感召。儿时偶遇写生者的经历,如同一颗艺术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开启了他与写生的不解之缘。从庭院家禽、家人描绘起步,范治斌在绘画实践中积累着对形象的感知与表现能力,这份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贯穿其艺术成长全过程。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求学经历,为范治斌奠定了坚实的国画基础。系统的临摹课程使他深入传统绘画肌理,汲取经典养分,从古代名家笔墨中探寻国画精髓,理解线条、构图、色彩等元素的运用之道,培养出深厚的传统底蕴与审美素养。此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的深造,进一步锤炼了范治斌在人物画领域的专业技能。在导师指导与学术氛围浸润下,范治斌于人物造型、神态刻画及笔墨表现上不断精进,塑造人物形象愈发精准且生动,为个人风格形成积累关键经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学习,则助力范治斌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审视绘画艺术,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拓宽艺术视野,深化创作内涵,使作品在技艺与思想层面达到更高境界。

范治斌深刻认识到写生的重要意义。“写生的好处在于,我们始终在一种相对新鲜的视觉感受里,并试图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不至于落入概念的描绘。在写生过程中,客观世界成为情感的载体,画家尊重并依赖客观对象,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出独特的情感,进而创作出充满个性与风格的作品。”范治斌如是说,并回忆道:“我爱去没被开发的野山写生,那里清净自由,不被打扰。有些景致,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才能获得诗画般的清雅境界。”在野山中,范治斌全身心地沉浸于自然,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

幽鸟占高枝 18cm×68cm 2024年
2022 年,“此心安处—范治斌作品回乡展”(内蒙古美术馆)。
2021,范治斌写生团在大青山写生
在法国,与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先生交流。

自然万象,笔墨融合

范治斌的写生题材广泛,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诸多领域,且能依题材特性灵活运用画法。在人物写生中,如《新疆纪行之一》,范治斌凭借敏锐观察力捕捉人物形象特质,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轮廓,注重面部神情与肢体语言刻画,再施色彩渲染,凸显人物的民族风貌与生活气息。范治斌说:“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并没有考虑太多的技巧性的因素,只是用笔认真地勾勒出形象,然后渲染添彩,现在看来,作品里有一种朴素的力量。”

范治斌注重从生活和经典中汲取灵感和经验。生活中的万物之美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他善于观察和感悟:“你是否在春天俯身凝看一朵野花承载的晶莹剔透的露水?你是否在盛夏凝视一树浓荫中透下点点斑驳的阳光?你是否在清秋仰头,注视过蓝天之上卷舒的云朵?你是否在严寒中惊喜于门窗之上变幻万千的绝美窗花?世间的万物之美,可以让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动容。艺术蕴于生活,也因生活而鲜活。”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为范治斌积累了宝贵的技法经验,助力其在创作中不断突破和创新。

本文刊登于《时尚北京》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