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烊书店书香赋能:花田间,耕读处
作者 三月
发表于 2025年3月

几年前,北京西集镇沙古堆村的阳光农场内,惊艳亮相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书店以多功能服务赢得人们的赞誉,在沙古堆村掀起了一阵轰动。书店的开业让村民们惊喜不已,对于从未有过书店的沙古堆村来说,无疑是一大事件。而这家书店的创建者正是北京市休闲农业十大杰出创业女庄主曹艳红。短短几年时间,曹艳红靠着这家不打烊书店,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农业路,成了振兴乡村的典范。

回乡创业开农场书店

2016年,曹艳红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上海旅行,在崇明岛一家农场里,遇到了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小书屋。书店的整体设计与众不同,是由两幢老厂房改建而来。简洁的原木设计风,保留了老房子原先的内部结构。该书屋坐落在一片花海与稻田中间,红砖绿树,花海连绵,在微风的轻拂下熠熠生辉。

走进小书屋,里面的设计也很特别。书店内随处可见以“米”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就连书店的标志都是以散落的稻米为原型,展现生命成熟的过程。书店除了卖书,还整合了花卉、茶叶、稻米、水果、饮品等农场里的农副产品。

除此之外,农场里还有民宿、饭店,两日游或多日游的游客,就住在民宿里。在原木风的书店里,喝一杯带有稻米清香的饮品,听着轻音乐,看着书,曹艳红觉得这种感觉太美妙了。她的内心也产生了一种冲动——回家乡办一个这样的书屋。

1984年,曹艳红出生在北京西集镇沙古堆村,有着“京郊第一樱桃村”的美誉。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在村子里流转了15亩土地,种植樱桃。

曹艳红从小跟在父母身边种樱桃、剪枝、疏果、收果、卖果。父亲曹杰军爱文艺,在自家樱桃园忙碌时,喜欢边干活边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散文、小说、评书……闲下来时,他也会坐在樱桃树下,专注地读书,有时还会心血来潮给报社投稿。

在父亲的影响下,曹艳红不仅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农场梦,同时也喜欢上了读书,且涉猎广泛,美术、经济、政治、哲学都是她喜欢的类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读书的增多,曹艳红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

大学毕业后,曹艳红应聘到北京一家CBD广告公司工作,不过,读书习惯和农场梦想一直没有削减。受上海那次旅游的影响,2018年,她毅然决定从CBD广告公司辞职,回到家乡,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创办了曹女阳光农场,将学习的知识、累积的经验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家乡的热土中。

曹女阳光农场以种植樱桃、苹果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花草和小动物,呈现出一派个性别致的田园诗意。当然,曹女阳光农场的自助书屋,成了曹艳红着重打造的项目。

因为喜欢读书,一路走来,曹艳红去过各种各样的书店,但一心只奔着看书、买书而去,所以,对于那些书店的装潢、布局,她并没有过多注意。2019年初,为了办好曹女阳光农场的书屋,曹艳红相继前往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优秀农场书店取经。渐渐地,乡村理想阅读空间的样子,在她心中变得清晰起来。

最初,曹女阳光农场面积一共才30亩,都被曹艳红合理利用起来了,她在农场的4个角落,都设计了一座大约200平方米的乡土建筑,作为自助书屋。房屋设计简单大方,曹艳红希望用最简单的建筑方式,来突出乡土建筑之美。

从书架选材、空间设计到书本摆放,曹艳红更是亲力亲为。彼时,乡村书屋还是个新奇事物。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前来参观。曹艳红给自助书店取名“花田间”书屋。自助书屋24小时营业,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也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花田间”书店外观是典型的北方乡村风格,走进书店,门口的书架上摆放着500余本连环画,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阅读区域。步入屋内,映入眼帘的是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满墙书籍。顺着木梯来到二楼,木梁屋顶、青砖墙、掉了漆的桌椅与柔和的灯光交相辉映,给人以怀旧之感。

其实,为了营造出一种怀旧风格,曹艳红还专门到附近的村子里,收集了很多老物件。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