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月11日凌晨,被骗到缅甸的演员王星成功抵达上海浦东机场,让广大同胞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缅甸政府军对一个由少数民族武装组织控制的村庄发动空袭,造成约40人死亡,至少20人受伤。
从2024年的电诈风波到最近的王星事件,缅甸已成为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一说到缅甸,就是搞电诈、噶腰子。不仅如此,那里还军阀混战。总之,现在的缅甸是要多乱有多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去的缅甸可不是这样的。因为矿产资源丰富,缅甸的人均GDP一度高过日本。
那么,缅甸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天这样的呢?
昔日的富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工业国家,之后便开始了殖民扩张之路,很快,它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缅甸。
原因无他,缅甸的资源丰富,石油占世界产量的2%,钨产量世界第二,铅产量亚洲第一,铜产量亚洲第四。
自19世纪起,日不落帝国就多次派使者前往缅甸商议,都被缅王无情拒绝,商议无果后,英国人拿出了他们的坚船利炮。
1824—1885年,三次大战之后,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个剧本,是不是有点熟悉,近代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命运其实都是相似的。
开始殖民统治的英国为了方便资源运输,在缅甸修建铁路、水路。很快,缅甸国内的工业就发展了起来,人均GDP也水涨船高。
1936年,缅甸的人均GDP达到了776美元,同时期的日本是175美元,中国只有不到30美元。
然而,英国人并不是为了发展缅甸,修筑这些设施,只是为了更加高效地掠夺缅甸的资源,缅甸人民始终承受着沉重的压迫与剥削。
农民被迫离开土地,从事不熟悉的生产方式,手工劳作者也纷纷破产。
除此之外,英国还开始培养“乡村领袖”,对缅甸实行“分而化之”的策略;同时,大力推行殖民教育,把英式思想强行灌输给当地人,弱化民族意识和本土文化的影响。
在一系列的举措下,缅甸经济有了质的转变,但在这个亮眼的成绩背后,是牺牲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换来的短暂辉煌。
二战爆发后,缅甸又成了英国和日本的战场,日本打着“正义”的幌子进入缅甸,实则是想取代英国位置,继续掠夺资源。他们猛烈进攻,让原本驻守在缅甸的英国军队一路溃败,缅甸就这样又入了日本人的虎口。
之后,日本在缅甸实行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无数缅甸人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缅甸本土也在隆隆的炮声中变得千疮百孔。
二战结束后,缅甸虽然摆脱了日本的侵略,但殖民统治的余毒仍在。
经过不懈斗争,缅甸在1948年才宣告独立,可多年的殖民创伤与战争破坏,缅甸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混乱之下,各种灰色产业迅速滋生
战争结束后,缅甸境内军阀林立。
二战期间,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民族冲突,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将军,召集过各民族领导人签署《彬龙协议》,以此来保证民族之间的自治,减少内战。
但国家独立之后,缅甸各部势力都想要更大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