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除了春晚,电影亦是不可或缺的视觉盛宴。
《蛟龙行动》作为春节档电影之一,是继《红海行动》后,又一部把中国海军推向银幕的军旅大片。
它还是6部春节档电影中,唯一接受点映的电影。
演员张涵予曾发帖称:“片子真硬,才敢这么干。”
一看演员阵容,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段奕宏。
在官方晒出的花絮中,他身着海军制服,一脸严肃地看着镜头,正为拍摄定妆照做准备。
纵观段奕宏的影视作品,军旅片让人记忆犹新。
2006年,他在《士兵突击》中饰演A大队中的队长“袁朗”;2009年,他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饰演团长“龙文章”。编剧兰晓龙曾评价:“因为看了段奕宏饰演的袁朗,我才放心写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龙文章。”段奕宏精湛的演技常被人称赞,夸他是天生的演员。
他也许不是最有天赋的演员,但他是个敢拼命的演员。
正是抱着“戏疯子”的态度,他三获影帝,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演员。
考入中戏,把热爱做出了成绩
在演戏上,段奕宏一直怀揣着一股狠劲儿。
他戏称自己是个“自虐型演员”,甘愿成为“戏奴”。
2010年,在拍摄电影《西风烈》时,有一场戏需要他在疾驰的两辆车之间纵身跳跃。
这个动作对专业的武行演员来说都颇有难度,稍不注意就会被卷入车底。
导演建议他用替身,他却选择亲自呈现这段“跳车大戏”。
段奕宏连续跳了两次,身上已经渗血瘀青,但他还嫌不够。
“刚才两车距离太近,没有危险度,我们得保证镜头的价值。”
为了几秒钟的镜头,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演戏,惊得网友直呼他为“戏妖”。
与他合作过的导演陈正道曾感慨:“他让导演们的压力很大。”
听到有关他“难搞”的传闻,段奕宏的回应一如既往地犀利:“不是我难搞,是创作本身就难搞。”
“只有置身于近乎绝望的境地,我才能逼自己迸发出一个新的气质。”
回望他走过的路,这种为戏执着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紧密相连。
1973年,段奕宏出生于新疆伊犁的一个工人家庭。
小时候,他常被父母带着一起看电影。
渐渐地,他开始向往荧幕里的生活,一向调皮的他,只有在看电影时才能安静下来。
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正直善良,而且从来不服老。
路遇坏掉的井盖,父亲顶着腰伤,也要搬起青石板盖在井上。
这种精神,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段奕宏。
段奕宏的追梦之路,始于在学校表演的一个小品。
那次演出,正好被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一位教授看到了。
他托话剧团团长给段奕宏带话,鼓励他去考艺术院校的表演系。
一席话宛如一颗火种,燃起了他心中的演员梦。
他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车,来到了北京。
来到北京的第一年,他就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
但他黝黑的皮肤、木讷的眼神、一副憨憨的模样,实在不招评委老师的喜欢。
20分钟的面试,以一句“不够高,不够帅,文化课一塌糊涂”宣告了他的落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