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唐代诗人张籍笔下,朱鹮是翩翩起舞的精灵。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朱鹮的“倩影”曾一度难觅,甚至被认为已经灭绝。直至1981年,朱鹮才重新在陕西省秦岭深处的洋县被发现。40多年来,陕西省洋县为了保护朱鹮不遗余力。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竞翔,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不仅创造出生态奇迹,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新机遇。
“美人鸟”翩然落窝“空心村”
2007年5月的一天,刘煜华正给鱼塘里的鱼投喂饲料,猛然间看到两只朱鹮站在山茱萸林里向外张望。激动的刘煜华害怕打扰到这对美丽的小鸟,就停住了手里的动作,静静地站在远处观望。
这两只朱鹮离刘煜华有100多米,它们有着雪白的毛色,长而尖的嘴巴,面颊和双脚呈黄色、爪子为红色。亭亭玉立的它们,正迈着优雅而轻盈的步伐,高昂着头,在林中悠闲地散步。五分钟后,这对朱鹮展翅飞进了山林。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秦岭四宝”。它们喜欢在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中生活,喜欢的食物是鱼虾、泥鳅、蚯蚓……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因为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而随着全球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一度被认为已灭绝。
直到1981年,中国科研人员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找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为保护这一世界珍禽,洋县政府苦下功夫,禁止人们在朱鹮活动区域内使用化肥、农药。并开始大力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
在随后的多年努力下,朱鹮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不过,由于政府不许村民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传统农作物减产,影响了收入,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曾一度怨声载道。刘煜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时年38岁的刘煜华出生在陕西省洋县草坝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位于县城以北3.5公里处,地处朱鹮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由于洋县政府的管理制度,草坝村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整个村庄被绿水青山包围,空气好、景色美。但在村民眼里,好环境不能当饭吃,只有实际到手的经济收入,才能解决困难。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为了几只小鸟,政府就要求他们做出这么大的努力。为了生存,年轻的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孩子。慢慢地,草坝村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始撂荒,经济发展滞后,成了一个萧条的“空心村”。
2005年以前,刘煜华也是外出务工的一员,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乡愁越来越重。于是,他便回乡创业,投资了一个鱼塘,养了鳟鱼、秦岭细鳞鲑和当地的“土鱼”。平时,鱼塘边常有黄脚渔鸮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光顾。
刘煜华每天都会守在自己的鱼塘边,看着鱼儿戏水,听着鸟鸣,心情特别舒畅。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还吸引来了朱鹮。此后,为了让更多的朱鹮“光顾”,刘煜华特意在鱼塘里多放了它们喜欢吃的鱼苗。
2008年,刘煜华被选为草坝村的村主任。保护朱鹮,带领村民致富,成了他接下来的重任。朱鹮其实并不喜欢待在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反而喜欢与人“共生”,栖息在稻田周边,因为这些地方食物多、天敌少。
为了保护适合朱鹮居住的环境,刘煜华响应县政府号召,开始启动“鹮”田复耕计划。以村集体为首,逐步恢复水田、荒地。那么,如何在守护朱鹮的栖息环境的同时,改变草坝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呢?
要想富先修路,刘煜华深以为然。所以,刚上任,他就为村里铺设了柏油马路,完善了自来水、堰渠、村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至于如何保护朱鹮,刘煜华更是下了大功夫。
朱鹮既需要有树木营巢,也要有河湖觅食,还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草坝村发展产业不能大规模去林为耕、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因此思前想后,刘煜华决定依托朱鹮保护地的自然优势,在生态环境上做文章。
2009年,刘煜华联合其他几个村民,成立了“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朱鹮湖合作社),开始走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