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知音·海外版》2025年2月上半月版),我们读到的是董竹君流亡回国后的工作。首先是整顿店务,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条件为革命事业做出诸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无私的董竹君,将自己辛苦创办的锦江两店奉送给国家,而她自己过着朴素的生活。
在随后到来的十年浩劫中,她会有哪些悲痛遭遇?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去周总理家吃饭
1953年秋,董竹君乘火车前往北京,住在三女儿董国瑛家中。
一天,周总理的秘书打来电话,说周总理要请董竹君吃饭,还让董国瑛同往。
到了约定日期,汽车来接时,董竹君正在服药,又匆忙整装,结果迟到了。到了中南海,邓颖超迎上来,同时告之,总理从来不等人,但今天一定要等她,饭菜已经准备好。
四人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家的客厅里吃饭,周总理走近餐桌就拿起酒杯对董竹君说:“多年来,你为党的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他放下酒杯又说道,“身为都督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不容易。”
这时董国瑛插嘴道:“总理曾问过我,你妈妈健康状态怎么样?总理还说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更不容易。一个女人要做成功一件事(指锦江等)就更难了。”
饭间交谈时,董竹君谈到自己想办旅游事业。据她了解,日本、瑞士每年的旅游收入占国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中国的天然风景比比皆是,稍加整修即可,她觉得这是一本万利的事业。
对此周总理很赞成,但认为新中国刚成立,时机还未成熟。
董竹君将自己特地从上海带来的几件礼物——最好的鸡血红图章一对、银器食具六大件赠奉周总理,廉洁无私的周总理全部收入后都归公了。
饭后,周总理还和大家一起去怀仁堂看了戏。
为了便于和子女在工作生活上相互照顾,董竹君于1960年底从上海迁往北京,之后在北京居住了近四十年。
有一天,原上海招商局船长,同时也是锦江座上客的陈天骏突然登门求助——鸣放时期,他说错了话,被划为右派,下放街道,从此一文不名。一家八九口人,全靠长子送牛奶和他爱人上街修鞋维持,生活非常困难。听说董竹君来了北京,特来见她。
董竹君边做他的思想工作,边劝他勤劳街道工作,改造自己,做有劳动观念的知识分子。陈天骏回去后,按照董大姐的劝导去做,每天清晨打扫街道,然后去居委会协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