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人设崩塌与重生:从“印度小伙”到“魔童”的蜕变
作者 赵恺
发表于 2025年3月

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大家都看了吗?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期间,很多观众就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哪吒形象和我们从小看到、听到的哪吒大不一样。他不再是那个英姿飒爽的小英雄,而是一个顶着黑眼圈、说话又拽又痞的“丑萌”小孩。这种颠覆性的改编,让很多观众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质疑:这到底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恶搞”?

事实上,多数人对哪吒的认知源自童年时期接触的动画片《哪吒传奇》或电视剧《封神榜》《西游记》等。但其实,哪吒的形象并不一直都是这样,自唐代以来,哪吒的形象就经历了多次演变,其神话故事亦源自多个不同的文化源头,且一直处于持续创新之中。

天王之子

“哪吒”和“毗沙门天王”形象的变迁

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哪吒及其父托塔天王李靖均被塑造为道教典型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人物的“原籍”实为印度,他们最初源自佛教中的护法神。

除了哪吒及其父托塔天王李靖,玉帝王母的形象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关于“哪吒”的身世最早见之于《佛所行赞经·第一生品》中:“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与其天后诞下了一个名唤“那罗鸠婆”的孩子,并获得了诸天神佛的祝福。

为什么一个孩子的诞生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呢?这一点自然要从这个孩子的名字说起:“那罗鸠婆”是梵语中“可爱”一词的音译,因此在不同版本中也被翻译为:“哪拏天”“哪吒俱伐罗”,由于过于拗口,才被简化为“哪吒”。而“哪吒”除了“可爱”之外,更有着不凡的血脉——其父毗沙门天王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

据现代学者考证,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起源于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位于古代印度北方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正因为如此,贵霜王朝的大月氏贵族把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王作为自己的保护神。

公元4世纪,日益衰弱的贵霜王朝在西亚萨珊王朝和东印度笈多帝国的夹击之下,最终分崩离析。但毗沙门天王的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虽然由于佛教在古印度的兴盛,令以帝释天为首的吠陀诸神不再成为众生的主宰,但现实存在的边境冲突,还是令毗沙门等四方天王保留了神格,成了佛教的护法。

随着大唐在西域的经营,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更与大唐名将李靖融为一体。

凭借灭亡东突厥、西定吐谷浑的赫赫战功,李靖及其麾下的大唐铁骑在西域打出了赫赫威名。西域诸国的天王像也因此由昔日的印度、波斯模样转向了中土造型。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