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一直都是送礼的紧俏海产品。在古代西方,鲍鱼被称为“长生者”“贝之帝王”,在中国,鲍鱼是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山东。中国是最大的鲍鱼养殖国,根据FAO数据,中国鲍鱼产量占全球85%~90%。而山东鲍鱼养殖的崛起,与李长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辞职返乡,区长做“鲍鱼王子”
2003年6月的一天,李长青回到山东荣成市青鱼滩村看望腿脚不便的父亲李念明,恰逢邻居赵广磊在自己家陪着父亲聊天。看到李长青,赵广磊很是亲切,拉着他话家常。
说到自己的家庭情况,赵广磊连连摇头:“现在不行了,我那两个儿子一个在咱们村的渔场上班,一个自己开了一家生鲜店。渔场发不出工资,生鲜店生意也不好做,我们家里的经济情况是一天不如一天喽。”
李念明也附和:“长青啊,你不能只顾着自己过好日子,要常回来看看父老乡亲,帮帮咱们青鱼滩村的人。你可是这些叔叔伯伯看着长大的,不能忘本啊。就说你平陆叔一家,孩子身体不好,孩子母亲经常带他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治病。以前你平陆叔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工资减半,还不时拖欠工资,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到处借钱,真是可怜。”
李长青这才得知,整个青鱼滩村村民的生活都不好过。由于海洋资源日趋枯竭,近海捕捞业严重受损,以捕捞业为基础的冷藏、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陷入发展困境,村集体经济连年亏损,一度连村民的工资都难以兑现。
李长青清楚,父亲除了想让自己多回来陪陪他,也是真心想要自己帮帮乡亲们。彼时的李长青36岁,时任威海市环翠区副区长,正值事业上升期,仕途更是顺风顺水,一片光明。
然而,自从这次回去后,青鱼滩村的情况和父亲的话语时刻萦绕在李长青的脑海里。经过慎重考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乡,担起村集体企业的重任,带领乡亲们寻找新的出路。
毋庸置疑,李长青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包括李念明。他痛骂儿子:“我是想让你多回来几次,帮街坊邻居想想办法,你怎么还把铁饭碗扔了?你也不想想,一个烂摊子,神仙来了都救不了,你能行吗?”
李长青笑着安慰父亲:“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结果呢?您从小就教育我哪里需要去哪里,现在咱们青鱼滩村就需要我,我能不来吗?”
最终,李长青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副区长的职务,回乡开始担任青鱼滩村党支部书记(后改为青鱼滩社区党委书记)、集体企业寻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寻山集团)董事长,挑起了青鱼滩村发展的重担。
回到青鱼滩村后,李长青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走街串巷,在小广场、活动室、健身区边“溜达”边与遇到的村民唠家常,在谈笑间了解村民的近况和需求。
最初,常年离家的李长青对路遇的村民比较陌生,但是村民对他却很熟悉,热情地与他打招呼。青鱼滩村村民得知他放弃铁饭碗,回乡带大家一起致富时,都对他肃然起敬,也总是亲切地招呼他“到家坐一会儿”。
晚上11点的村委会依然亮着灯,那是李长青在对寻山集团经营状况做系统审视,剖析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发现,一直以来,渔民只知道从大海里源源不断地获取资源,但从来没想过,随着人类欲望的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差,大海馈赠人类的东西并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李长青觉得,“靠海吃海、看天吃饭”的思想必须改变。不是不可以靠,而是要有创新理念,改变思路,找对方式。经过数天的研究,李长青果断提出:依托临海优势,实施“科技兴海、以养兴渔”的发展战略,以此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
那么,海洋牧场到底怎么发展?具体方向是什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李长青根据走访过的村民建议,以及自己的考察,深思熟虑后,决定发展鲍鱼养殖业。以鲍鱼作为寻山集团的特色产业,再用这个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