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为安徽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课题组在黄山、池州、安庆、宣城等地调研发现,自2022年2月安徽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23年,四市接待国内游客2.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84%,分别占全省的31.8%、33.6%。皖南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能。
然而,从皖南国际文旅示范区建设来看,其文旅价值以及对整个区域发展的提升和带动效应,仍未能达到最大化。如何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新服务,全面推进皖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引擎。
皖南地区文旅发展新挑战
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类型单一,缺乏文化底蕴与本土特色,亟待构建一体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从“同质化”转向“多元化”,对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产品种类单一。部分地区出现千村一面、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的现象,产品缺乏创新和特色,多样化线路设计不足。科技与旅游产品融合度不高,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其次,区域联动项目较少。皖南交界毗邻区域资源相连、风俗相通,但在文旅项目建设中基本还是各自为阵,与周边景区资源共享和文旅项目合作程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区域旅游网络。再次,古村落保护利用层次不高。有的古村落格局和原生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有的古民居修缮难以延续和保持原有特色风貌。

黄山、九华山作为皖南区域旅游的两个核心景区,仍存在旅游接待时空不均衡、供需不平衡、山顶空间压力大等突出问题。从“规范化”转向“精细化”,对旅游高品质服务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景区整体旅游承载力有限。黄山景区虽已持续优化单日限流机制,但适逢重大节假日旅游人数激增的高峰时段,仍存在游客“人在囧途”上不去、下不来困境。九华山前山核心景区在旅游旺季也同样出现人满为患的境况。二是突发应对措施和智能管理能力不足。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步履维艰,交通、酒店、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仍需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