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之道
作者 徐根兴
发表于 2025年3月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那么,怎样把准“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之道?

“放得活”才能有发展,“管得住”才能放大“放得活”的成就

“放得活”、发展好,决定国家的未来;“管得住”、质量高,决定未来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成就证明,“放得活”才能更好的发展。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120周年,有的电视台又在播放十年前拍摄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这个剧中,大量的情节就是叙述当年如何在“开放搞活”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随着开放搞活,不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败坏开放搞活的名声,此时,“管得住”就保证了开放搞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有了今天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好局面。

可见,把“放得活”弄明白了,就能在“管得住”上有定力。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考验,以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放得活”才能有发展,“管得住”才能放大“放得活”的成就。汽车配备刹车装置的目的不是不让车开,而是为了保障车开得又快又稳。

“放得活”,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管得住”,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现实中有很多可以佐证的事例。

比如,从产业运作上看,《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有学者指出,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具有天然的协作需求,金融体系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