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层数字形式主义
作者 刘伟红 马玉镯
发表于 2025年3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基层治理中。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对于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与高效运行具有显著价值。但在实践中,数字工具也会因组织形式、官僚主义等问题而发生变异,滋生数字形式主义,使基层治理出现创新能力受限、信息失真、公众信任危机等问题,增加基层负担。

因此,了解数字形式主义的表征及其生成机理,从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寻找治理数字形式主义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顽疾”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同时,也为形式主义创造了新的契机。形式主义披上了数字外衣,滋生了数字形式主义,成为基层治理中新的“顽疾”。其中,有以下表征:

一是数字工具冗余,重建设轻运维。数字技术应用的初衷,在于改进政府治理方式,优化服务流程,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高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但在实践中,一些地区政府为了展示工作成果,盲目开发数字政务平台和政务APP,导致数字平台数量繁多,功能交叉重叠。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在多个平台上重复操作,频繁接收通知、汇报工作、填报表格、上传数据,工作负担显著增加,无法集中精力展开实质性工作。

而且,数字平台建成后的运营和维护需要技术、人力和财力的持续投入,增加了基层政府财政负担。一旦维护不到位,大量数字政务平台就变得“空壳化”“僵尸化”,难以发挥数字赋能的效用。

二是基层治理主体过度追求政绩虚拟化。数字化政绩是数字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在信息不对称的“上下博弈”中,基层治理主体常常在形式上符合,但实际上违背的变相执行策略。一方面,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一些地方常常采用凑人头和创流量的形式主义策略,只注数字化指标的提升,而忽视实际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另一方面,出于成本—利益的考量,难以避免考核数据弄虚作假。这种“主动建构”的数字形式主义,不仅为弄虚作假大开方便之门,也逐步消耗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热情。

三是基层治理中痕迹管理的过度数字化。痕迹管理指的是上级要求下级的各项工作必须保留照片、视频或者台账等,以此确保工作的落实和细化。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