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笔者认为,要学会并善于运用“四案法”工作,即做任何一项工作事前要有“研案”,布置工作要有“方案”,处理难事要有“预案”,总结工作要能成“教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能激发基层工作活力。
事前有“研案”
现在很多工作讲求高层“顶层设计”,中层“政策把控”,基层“负责落实”。但是,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做到让群众满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结合基层实际是很重要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同,往往一项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到了不同省市甚至不同乡村,都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出现,不是一个省市出台的政策能够把控得了的。基层干部对照中层“政策把控”,往往很难落实到位,甚至出现“不落实没矛盾,一落实,矛盾突起”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政策丢失在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原因。要想真正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事前必须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每个县市都有“政策研究室”,每个乡镇都有“政策研究员”,后来在机构改革中被取消。县市和乡镇没有政策可研究的吗?其实是需要的。
譬如,中央要求保护农村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从战略高度考虑的。为了保护耕地,一些地方出台政策要对农村非粮占地进行限期拆除。
前些年,一些省市要求“少种粮食,多种树”。所以,很多原先的粮田被大户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从农民手中把耕地集中过去栽了树,大部分大户与农民签定的合同期限为10年以上,有的长达30年。大户为了多栽树,把过去的基本农田田埂毁掉了,当家塘坝也填掉了,栽上了各种树木。
过去对于这些“耕地”变“林地”,一些省市不但“鼓励”,还有“奖励”,市场营销也旺。近些年,市场不行了,有的大户给农民的流转费都欠了几年,现在却要求大户“退林还耕”,还限定时间完成。基层干部面对大户做不了思想工作,面对群众更是做不了思想工作,真是“两头受气”。
假如在这一政策出台之前,各地能够充分调研,把现实问题摆出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来,把群众和大户的想法亮出来,把政策的针对性强起来。对如何对大户进行经济补偿,如何让大户兑现拖欠农民的土地流转金,如何让毁掉的基本农田修复,如何让收回的基本农田种上粮食作物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那么,基层干部也不会“遭到群众的骂”。

很多政策不是不可以更改,甚至多次更改也是正常的,而事前的“研案”决定政策更改的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