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科学城,是一座什么城
作者 王运宝 王牧寅
发表于 2025年3月

中国量子信息开拓者郭光灿院士来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来了,“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李建刚院士来了……这些科学大咖为何齐聚合肥?

2024年12月,当3000驾无人机在合肥上空闪耀,“科晚”刷屏朋友圈!

《决策》杂志注意到,首届“科晚”的举办地,正是合肥滨湖科学城的骆岗公园。作为合肥科技创新打头阵的地方,很多人好奇:滨湖科学城是一座什么城?在推进科技创新打头阵的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多维度看滨湖科学城

2017年,合肥收到了一份惊喜的新年“礼物”,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为擦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名片,2018年9月,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成立。时任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滨湖科学城是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支撑,要着力将其打造成合肥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形象窗口。”

由此,合肥滨湖科学城开始规划建设,区域范围包括合肥市肥东、肥西、包河、蜀山、庐阳五个县区的部分区域,覆盖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蜀山经开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肥东经开区、肥西经开区、包河经开区)。现已形成合肥科学岛、大科学装置区、成果转化区、科学服务区等不同的功能板块。

当然,用数字并不能完全丈量出滨湖科学城的厚度,当我们跳出科学城,从不同维度来观察,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

从国家创新格局来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十四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共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和陕西西安5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着科技创新的“顶端”,它是我国参加国际科技竞赛的排头兵。有了这个头衔的加持,让合肥站在了全国科创格局的第一方阵中。而建设滨湖科学城,正是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支撑。

青年创业者走进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园区,感受科技魅力。图/视觉中国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看,滨湖科学城位于长三角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和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快滨湖科学城建设步伐,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建”,抓好G60科创走廊等工作,有利于构建更加创新、开放的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从安徽自身来看,滨湖科学城成为统筹全省科技创新的承载地。安徽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合肥更是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品牌于一身。滨湖科学城坚持国家实验室、科学中心和科学城整体规划、一体建设,统筹创新资源,成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合肥滨湖科学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集聚各种高端生产要素的平台,让各类科创资源内外流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了解了是什么,再来说一说滨湖科学城干什么。

5年做成了什么

从启航建设到现在,滨湖科学城始终围绕“三个聚焦”的工作思路,即聚焦未来大科学城建设、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聚焦骆岗公园建设,以重点片区带动整体提升。

滨湖科学城聚焦三大片区,关系层层递进,相互赋能,每一个片区都有深层次考量。

说起科技创新,先要有从“0”到“1”的坚守。未来大科学城的建设,正是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这里可以说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一期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布局6大功能片区、9个大科学装置。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