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
2024长三角地方治理创新案例新鲜出炉。在评审中,专家们感受一致。十个案例都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一小步,为什么会让专家有厚重之感?
从案例梳理来看,厚重来源于基层治理的传承与创新。浙江诸暨6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上海2005年开始探索网格化管理,20年来不断迭代创新;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2年开始探索,十多年来已进行了4轮试点,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是最新试点升级;而黄山市“作退一步想”工作法、淮北市“一杯茶”调解工作法,都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
在基层治理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解锁传统文化里的“善治密码”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借“六尺巷精神”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一些地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探索出一条条基层治理的新鲜路径。从六尺巷、黄山、淮北等案例可以看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效抓手。
安徽地域文化灿烂,仅在基层治理领域,就有“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的美谈。“一杯茶”指的就是淮北“一杯茶”调解工作法。
淮北虽然不产茶,但坐落在大运河古河道畔的濉溪县临涣镇,却因为曾经的商贸繁华留下喝“棒棒茶”的习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临涣,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解渴、歇脚、聊天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兼具民间调解和事的功能,是人们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间舆论场。临涣流传着一句谚语,“三个茶客一面官,五个茶客推倒山。”意思是,三个茶客评理,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五个茶客评理,事情就解决了。
2012年,临涣镇将“茶为媒、礼为先、和为贵”的茶文化,运用到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创新推出“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先后在镇上22家茶馆设立“茶馆调解室”和“百姓说事点”,并建立多个志愿者调解团队,总结形成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等七个调解步骤。至今已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6%以上,群众满意度更是达到了100%。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社交活动的媒介,也是平静心灵的良药。如今,不少地方以茶为媒,将矛盾问题巧妙化解在一杯温润的茶汤中,“茶调解法”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方式。
“一杯茶”调解法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解锁了传统文化里的“善治密码”,在传承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出一种植根于皖北大地、富有浓郁烟火气的基层治理模式。
2024年,淮北在全市推广“一杯茶”调解法。在复制推广中,淮北市并未止步于传统,而是积极拥抱变化,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淮北市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建立在线调解平台,让当事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参与调解;同时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调解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还注重法治教育的融入,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