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形象思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发人之所未发,能道人之所未道。在诗歌里,我们能透过文字,通过意象,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体会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走进诗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必然映入眼帘。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开口能诵。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里的“河”,就是今天的黄河。雎鸠鸟的鸣叫,随风摇曳的荇菜,窈窕美丽的女儿,心地纯洁的君子,这一切所构成的美好图画,仿佛把我们引向了那悠远的、上古时期的黄河之滨。
《关雎》是一支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意的歌。女子摎荇菜的动作,是那么美丽,让男子不能忘怀;女子采荇菜的动作,是那么美丽,让男子不能忘怀;女子挑荇菜的动作,是那么美丽,让男子不能忘怀。以至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漫漫长夜,怎么也不能入睡。于是他弹着琴,鼓着瑟,表达爱意;他敲着钟,打着鼓,想要让这样贤淑的女子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在这样的爱情表达里,大家能感受得到一颗与雎鸠一样执着的心,感受得到与大河一样悠长的情,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亵渎。
《诗经》中的乐歌,都是黄河流域的歌唱。其中的爱情乐歌,脍炙人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
在这些诗里,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清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极其含蓄地把热烈的爱情表达得那么真切而美好。他们佩戴着兰草,手捧着芍药,相约在河边,静候在城隅。男儿出征了,女子在守候。守着这一份爱,连梳妆打扮都只是为了这一份爱。
这些诗都是3000多年前的歌,是生活在大河之滨的儿女们的歌唱。在这些诗歌里,我们看到了一条大河,一位慈祥的母亲所哺育成长的俊男靓女。他们懂得了爱,懂得了情。懂得了勤奋劳作,懂得了修养身心。清清白白地爱,明明白白地活。这些诗歌,一代一代地相传,教会了人们懂得礼,懂得乐,成就了一幅灿烂辉煌的礼乐文明。
中华文化以礼乐为核心,孔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生活在大河之滨的先祖,早已为我们夯实了礼乐的底气。子曰:“仁者,爱人。”我们可以想象,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爱”,当一个人连想要“爱”人的愿望都没有了的时候,哪里还能谈得上爱家、爱国。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仁德友爱、自强不息、爱家爱国的基本精神,正是大河文化培育的结果。
当然,我们都记得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深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也知道,母亲河是承载着中华苦难的大河,她顽强不屈的精神,一直会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而大河文化所具有的刚健有为、激励奋发的功能,在唐诗中,体现得更加鲜明。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说起唐诗里的黄河,大家的耳边一定会响起如波涛一般的朗诵之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比起王之涣、刘禹锡,大家最想“喊”出来的,一定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