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与《爱莲说》
作者 刘玉真
发表于 2025年3月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名篇,文章通过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自己坚持美好节操的坚定决心,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胸襟。

《爱莲说》的写作是源于好友的邀请。北宋仁宗嘉祐八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一起游览雩都罗岩,写诗刻在石头上。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上建了濂溪阁,请求周敦颐在上面题词,于是周敦颐作了《爱莲说》赠送给他,表明了自己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美好品行的赞赏。

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高洁的文章呢?这与他个人的修养有关。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是道州营道楼田保人,道州营道楼田保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道县。因为他号濂溪,后世尊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周敦颐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他廉洁自律,文如其人,这是他能够写出《爱莲说》这种高品格文章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朵洁白的莲花。

周敦颐的父亲曾经做贺州桂岭县知县,桂岭县就是现在的广西贺州市,周敦颐就出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为官清正廉洁,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这种良好的家庭风气深刻地影响着周敦颐,他天资聪颖,从小就热爱读书,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在贺州桂岭县有很高名气。相传桂岭县衙前是一大片荷塘,周敦颐出生前一年的腊月, 塘里的荷花一反夏季开放的常规,不仅开出了满塘的五色之花,还整个冬天盛开不败。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