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里,灵长类最为聪明。《尚书·泰誓上》云:“惟人,万物之灵。”人类乃万物之灵,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已经明确指出。大约在距今240万年以前,人属(Homo)便生活在地球之上,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便成了我们恒常关心的课题。灵长类动物大部分为草食性的,虽然偶尔也会吃肉。人类便是食肉的灵长类动物,以下要说的是两种食人的动物。
有着虎爪的猰貐(yà yǔ)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猰貐。《尔雅·释兽》云:“猰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指出猰貐形状似貙,爪子像老虎,吃人,跑得很快。这种动物在《山海经》《淮南子》俱有记载。猰貐,《山海经》写作“窫窳”,在书中多次出现:
1.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 《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3. 《山海经·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4. 《山海经·海内经》:有窫窳,龙首,是食人。
结合以上数段《山海经》的描述,猰貐实在形象多变。猰貐原是一个古天神,人面蛇身;猰貐被贰负神杀死后,变成了人面牛身马足、音如婴儿的食人畏兽;另说猰貐并没有多大过失,被贰负神杀死后,天帝命群巫以不死之药救活猰貐。复活了的猰貐以龙首的面目出现,以食人为生。由是观之,猰貐的形象多有不同,唯有“人面”与“食人”的特点较为统一。
从汉字构成的特色来说,“猰貐”二字皆属形声字,形符为“犭”与“豸”,声符为“契”与“俞”。“犭”的本义同“犬”,用作偏旁,俗称反犬旁。从此偏旁的字,多有犬相关。“豸”的本义则是爬虫类的总称,指的是背隆长的兽类。“猰貐”既结合了“犭”与“豸”,那么便应该是有着与犬相关并背隆长的特点。可是,不要忘记还有“窫窳”之名。“窫窳”二字皆从“穴”,大抵此动物的生活习性乃是穴居。合而言之,此兽该是与犬相关并背隆长,且又在穴而居。
西汉的典籍《淮南子·本经》也有“猰貐”的描述。其文如下: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在尧帝之时,十个太阳并出,烤焦了农作物,晒死了花草树木,导致百姓无食物可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