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帝王巡游中,乾隆六度南巡因其频率高、规模大、影响重、传闻广而最为世瞩目。自其发生时起就引起了规模可观的文艺书写。乾嘉时期南巡赋颂、图像聚集呈现,晚清民国南巡小说、野史、连环画盛行,现当代影视曲艺的演绎更风靡一时。过程中,“南巡”与“下(游)江南”融合,最终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文艺史上的原型题材。
南巡书写“变形记”:从巡幸盛典到微服私访
自乾隆朝直至20世纪末,南巡文艺书写呈现出由历史上的“巡幸盛典”向通俗领域的“微行私访”演化的变化轨迹。清末前诗文中的南巡以巡狩盛典面貌呈现。尤其是乾隆本朝,扈从官员与江浙官绅创作的有较强应制性的纪盛和迎銮诗文,重在展现巡幸的政治、经济使命及其“旷世”功绩。图像领域情况相似,宫廷画家徐扬奉命绘制《乾隆南巡图》,以十二长卷展现自起銮直至回銮的巡幸全过程。嘉道直至清末,士人们以诗文追述往事,南巡依然是指过去不久的六巡江浙。
南巡发生“面貌”转变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坊间书商与说书艺人共同参与编撰的侠义小说《圣朝鼎盛万年清》(又名《乾隆巡幸江南记》),与同时代出现的川戏《铍锣当》(又名《乾隆王游江南》),两部作品极为“默契”,都将南巡艺术化变形。将盛况空前的官方行为描述为皇帝私访江南的个体行为,将乾隆治理河海、察吏安民、阅武召试、奉母揽胜的过程,描绘为任性皇帝乔装改扮独自南下除暴安良、访贤娱游的过程。这种变形成为一个发端,从此小说、戏曲、曲艺、连环画、影视等通俗文艺领域中的南巡,多以“下(游)江南”的面目呈现,民间乾隆微服下江南的印象由此逐步奠定。历史上巡幸盛典的史实渐渐成为学术与历史领域的专属记忆。
为何通俗文艺中南巡发生变形?首先,时代变迁带来文化语境、话语体系的改变是变形发生的根本。随着清朝统治结束,南巡由政治事件演化为历史,历史一旦进入民间视野,变形的发生在所难免。从创作角度看,南巡如以本来面目示人,其诸方面的政治经济使命是官方文献采录对象,不适宜于文艺题材。且如果作为官方巡幸来描写,缺乏隐晦曲折的故事可以发挥,而写成私下察访就大有文章可做。此外,从读者接受角度看,它与民众审美心理、欣赏趣味和习惯有关。在民间,来自街谈巷议、传说的野史、演义总比官方史料更具影响力。相较官方巡幸,私访往往链接着罕为人知的秘闻轶事,充满传奇、趣味与故事性,能娱人耳目,更符合大众的接受期待。这就是文艺领域与民间记忆中,南巡由历史上的巡狩事件演化为承载传奇逸闻的“下江南”娱游故事的重要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