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自然美
作者 陈千叶
发表于 2025年3月

《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时期刘勰所撰,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创作经验,被誉为“文学理论之巅峰”。刘勰在书中提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自然之美作为文学本原

刘勰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文化交流中逐渐交融。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共同影响了刘勰的文论体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引用道家经典与儒家经典,体现了这一思想交汇。他的自然美学观相比之下更多地受到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深刻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言以蔽之,自然之美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在《原道》篇中,刘勰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是万物之灵,实为天地之心。有了心灵思维,就有了语言;而有了语言,就有了文章辞采,这是自然的道理。刘勰将文学的起源归结为自然之道,认为文学创作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真实和美的统一。他进一步阐释:“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万物有灵,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云霞草木都以其自然状态呈现出美,这种美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内在的、自然的。刘勰认为文章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本原之物,自然的形态色泽之美,音响声韵之美,龙凤虎豹,草木鱼虫,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自然之美的体现,是道的体现,而文本于道。

《明诗》篇是这一观点的鲜明体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生而有七情,这七种感情受外物的刺激而感发,为外物所感而吟唱出内心的情志,这无非是自然的流露。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有感于自然,诗歌表达吟咏的内容也无非是自然之美。

《物色》篇更完整地阐发了自然山水是启发文思的府库这一观点。“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情志随景物变化,文辞则是因情志而抒发。自然景物的变化,使得人的心情也跟着产生波动,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离不开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描摹。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