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陕西省渭南市,有一位有些“另类”的企业家。他虽然没有穿过一天军装,却把拥军当成一辈子的事业,积极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解难帮困。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友民。
一个英雄梦,一段患难情
熟悉王友民的人都知道,他对军队、军人的情感深厚而真挚,这份感情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扎根了。
渭南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王友民,从小就听老人讲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历史,在课本里学习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看《董存瑞》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从小学英雄,长大做英雄,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接受的教育。”
王友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穿上军装,建功立业。但是因为做过外科手术,腹部的一道疤痕让他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得知镇上的武装部在招聘工作人员,他就去应聘成为一名编外工作人员,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能离军人近一点”。
对军人的感情,还源于一段患难时的经历。时至今日,王友民在接受采访时,仍然会讲起四十多年前与“恩人”相遇的故事。
那是1983年,为了讨生活,20岁的王友民来到东北打工,没想到苦干了几个月,却一分钱也没拿到。没有路费回家,他与两位工友在山中迷了路,又冷又饿,眼看就有生命危险。正在绝望时,一位林场职工出现了,把他们带回了家里。
冰天雪地中,王友民第一眼注意到救命恩人穿着的是一条黄绿色的军裤。聊天中得知,“恩人”名叫李成祥,曾于1976年服役于解放军某部,退伍后来到那尔轰林场工作。
此后的3个月,李成祥夫妻俩把三个年轻人留在家里,管吃管住,分文不取。“他们把家里的细粮都留给我们吃,他们和孩子们吃粗粮”,王友民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动情,“他们对待我们,就像对待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一样!”后来,李成祥介绍他们到林场工作赚够了路费,又一一把他们送上返乡的列车……
王友民将这份情谊深深地埋在心里,也在他今后的人生中,用感恩的心付出与回报。
闯荡东北失败,王友民并未气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东挪西凑买了台二手印刷机在渭南办起了印刷厂。他勤奋踏实,诚信经营,度过初创期的艰难,公司逐步走上正轨。事业有了起色之后,王友民也一直在多方打听当年的恩人,却因为当年名字听错了一个字而多年寻找无果。
直到2019年夏天,历经曲折,王友民终于与李成祥见面了。握着恩人的手,王友民百感交集,得知李成祥经济条件不太好,孙子又要上大学,王友民当即表示,孩子上学的事,自己一定会管到底。
想为英雄做点事
不仅仅是报答当初的救命恩人,致敬军人,感恩军人,王友民想为更多的“英雄”做点事。“军队是我从小向往的地方,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虽然无缘成为他们的一员,但能够靠近他们,为他们做点事,也算是离梦想最近的距离了。”王友民说。
一次,王友民在为部队送印刷物品时,无意间听到两位军嫂聊天,抱怨丈夫收入少,自己随军又找不到工作,为此跟丈夫吵架,催着丈夫转业。虽然只是无意间听到的话,却让王友民内心无法平静,“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他找到部队首长,提出可以安排军属到自己的印刷厂工作。很快,3名军属进到王友民的印刷厂。后来随着印刷厂规模扩大,又陆陆续续吸纳多名军属。
20世纪80年代,驻渭部队后勤保障水平较低,物质条件相对较差。一次到部队开展联谊活动,听到有些官兵说想念妈妈做的腌菜。很快,王友民采购了十几口腌菜大缸送到部队,又学习了腌制各种咸菜、泡菜的技术,手把手教给部队后勤部门官兵。
这一缸缸腌菜,让官兵冬日的餐桌丰富了不少。“几个腌菜缸其实值不了多少钱,却能帮助改善战士们的生活。”王友民说。在他看来,拥军不是简单地捐钱捐物,而是要“用心”,想得更周到一些,“甚至有些他们没想到的地方,我们要想到,主动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