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治医师贺木兰“上阵冲锋”的地方,其中之一是她所钟爱的临床一线。她曾因一个瞬间的回眸,毅然决定选择从事产科。在这个领域深耕十余年,每当看着孕妈妈们顺利分娩,42天后健康归来完成复查,贺木兰内心喜悦而充盈。
另一个让她始终愿意投注汗水和热忱的领域,便是志愿服务。贺木兰曾凭借在“咚咚呛”卫生行动、“红讲台”青春期性教育、“红青说”健康科普等志愿品牌活动中的突出贡献和广泛影响,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志愿服务对她而言,是温暖、充满能量且让她快乐的事。
熟悉贺木兰的人都说她亲切可爱、风趣幽默,充满朝气、心怀他人。无论是作为一名医者,还是志愿者,贺木兰认为,自己只是向着心中的目标果断行动,坚定出发。她语气轻快,语调昂扬,仿佛下一秒就能披挂上阵。
找到要走的路
“‘木兰’是姑姥姥帮我取的名。”1985年,贺木兰出生在上海。她的姑姥姥远在北京,是家族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人。母亲专门写信到北京,请长辈给女儿起个好名字。“收到姑姥姥的回信,我就叫‘木兰’了。不过,身边的人常常会把我的名字叫错,都叫我‘花木兰’,我也很开心。倒没有说一定要‘不让须眉’,但我想要成为像花木兰那样的,能够穿上盔甲去打仗的豪杰。”贺木兰直率地说道,也许是名字带来的暗示和影响,她从小就行事利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独立能力也强。
读初中时,贺木兰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瑞金医院俞卓伟主任的报道。她被医者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所感动。“我也要成为一名医生”,她下定决心。许多年之后,俞卓伟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长,而贺木兰是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机缘巧合下被分配到华东医院外科轮转学习。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中,贺木兰就坐在离俞院长不远处。会议结束后,她鼓起勇气和俞院长说道:“您是我的偶像,我是因为您才选择学医的。”
高考时,她将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为“医学院”。虽因几分之差与心仪的学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擦肩而过,但她并不气馁,“我只要能学医就可以”。没多久,她收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去了武汉。
在医学院学习期间,贺木兰觉得每门课程都很有意思,各种各样的生理机制都非常有趣。每个学期,她的名字都出现在获得奖学金的名单之中。
大二学习诊断学,贺木兰和同学们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问诊实践,这也是贺木兰作为医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患者。问诊实践结束后,返回学校前,学生们还有时间自由活动。贺木兰走上楼梯,推开了妇产科病房的玻璃大门。看到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有一家人连连和贺木兰表达感谢:“医生,谢谢你们!辛苦你们了!”他们簇拥在新生儿身边,整个病房都洋溢着欢笑与生机。
贺木兰说,自己一直都是很感性的人。每当看到新闻中报道有孩童不幸罹患重病的消息,她就会“哭得不行”。站在产科病房的那一刻,贺木兰感到自己被来自产妇和她家人的幸福感所环绕和治愈,她决定“要学产科”。
奋斗的方向变得清晰。贺木兰将下一站的学习目标投向家乡享有盛誉的“红房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8年夏,贺木兰如愿考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攻读硕士学位。
“木头姐姐”来了
开学不久后,贺木兰加入复旦大学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简称“青志中心”)。每有课余时间,她就参与到研究生志愿服务中去。
加入青志中心后,从医生的视角出发,贺木兰策划发起“咚咚呛”卫生行动,计划走进上海的小学校园,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健康知识,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2009年,正逢全球甲型H1N1流感蔓延,时任青志中心部长的贺木兰决定带着志愿者教孩子们“六步洗手法”。她编了一套“六步洗手操”,“一搓手掌,二洗手背,三擦指缝,四扭指背,五转大弯,六揉指尖”,并结合活泼的音乐,把洗手变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