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改革征程再响号角,伟大时代又启新篇。即日起,本刊推出“强国之路”专栏,紧扣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围绕“强国建设”主题,系统集中进行梳理、诠释、展望,以此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和力量。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其人才的素质和数量,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中国教育事业走过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旧到新,由小到大,文盲大国转变为教育大国,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这一战略决策,彰显了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了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古代的庠序之教到现代的教育体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在当今时代,教育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全国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左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了对学校的建设投入,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中小学,努力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入学率。同时,积极推行普及义务教育,通过开展扫盲运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到1957年,全国小学在校学生人数达到6428.3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8倍;中学在校学生人数达到708.1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4.3倍。
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优化了高等教育布局和学科结构,集中力量发展了一批重点学科和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