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双江口大坝青年:匠心逐梦双江口
作者 赵汉琪
发表于 2025年3月

“年填筑量达到了1650万方,我们打破世界纪录了!”新年伊始,祖国西南,奔腾不息的大渡河畔,巍峨险峻的高山峡谷中,传来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双江口水电站项目建设者们的振臂高呼。

双江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设计坝高315米,为世界在建第一高坝。从半山腰的观景平台望去,世界第一高坝的雄伟一览无余。两岸高山耸峙,重峦叠嶂间,风景美不胜收。

难得的冬日阳光下,大坝施工作业面,装载机轰鸣,运输车、碾压机往来穿梭,一个个施工设备井然有序,将一方方石料夯实到日渐增高的坝体上。2025年春节期间,2000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不降速度、不减强度”,全力冲刺投产发电目标。

▼ 四川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大坝

高举团旗跟党走。中国电建双江口大坝青年团队,认真落实中国电建党委关于青年创新创效“十百千万”工程部署,胸怀“国之大者”,建设“国之重器”。他们勇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创造了许多“不可能”:日填筑峰值6.5万方,月填筑总量153万方,年内连续10个月突破140万方,全年累计完成填筑1650万方……双江口项目部青年牢记能源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勇攀高峰 建设世界第一高坝

冬风凛冽,峡谷深流。群山深处,双江口水电站大坝填筑现场车流不息。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不断“刷新”着大坝填筑的进度,不久的将来,将为祖国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绿色动能。

大渡河,岷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玉树果洛山南麓,经川西北高原、横断山地,在四川盆地汇入岷江。因河谷两岸地势险峻,水流汹涌,自古有“大渡天险”之说,流域内水量丰沛、河谷狭窄、落差巨大,蕴藏着富饶且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这里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五大水电基地。

屹立于大渡河上的双江口水电站,是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四川省“十四五”“建成投产一批”重点项目,也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主要取水点之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项目,是大渡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水光储一体化智慧清洁能源基地,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业主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大渡河双江口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刘海洋介绍:“双江口水电站建成后,可增加下游梯级电站枯期平均出力176万千瓦、枯期电量约6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8万吨,对提升下游城镇的防洪能力、改善四川电力系统电源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双江口水电站大坝是砾石土心墙堆石坝,315米的坝高问鼎世界首位。顶级工程往往伴随着顶级的挑战——4600万方的填筑总量,高坝、高寒、高强度、高应力、高边坡、高水头等“六高”难点,电站设计标准、技术难度、质量要求、施工组织、安全管控难度居于国内同类工程前列。

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山,横在项目建设者的面前。作为建设方项目经理,李春权深知自己将要面对的环境,“在横断山区极其复杂的山体结构中,在高山深V型峡谷地貌里,我们的开挖高达460米,相当于150层楼高,环境边坡更是高达1000米”。

回忆初到现场的场景,项目总工程师刘经彪历历在目:“外围环境复杂,一到现场更是揪心,深V峡谷开始具象化,料场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身经百战的他也感到“恼火”。

追求卓越、不断攀登世界水电高峰,是七局水电人的使命与情怀。“这么大的世界级工程,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很有信心能够干好。”面对重重困难与考验,李春权泰然处之。“我们水电人就是和山为伴,与水为邻,我们有技术,有经验,有团队,见招拆招,肯定没问题。”

遇见难题,果断应对;直面困境,奋力攻克。双江口水电站体量大,涉及面广、施工强度大、施工环境复杂,在业主的统筹和帮助下,项目部与参建各方通力合作,实现了各项建设步入正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另辟蹊径 “大白”助力心墙填筑

双江口大坝代表着世界砾石土堆石坝设计与施工的最高水平。“堆石坝相比其他坝型,最大的特点是分区填筑、分区配料。”工程部主任伍易龙介绍,“每一仓填筑料都不完全一致,每一层给配都不一样。我们充分和设计方沟通,通过反复论证,定制化给配,全过程监管到位,保证给配料满足设计要求”。

项目为青年突击队和青年示范岗举行授旗和授牌仪式

如此庞大的体量、颇为复杂的系统,如何能确保实现精准控制?“质量管控是重中之重。”伍易龙郑重地说,“不同坝料有不同的给配要求,做好坝料给配控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他介绍,从料源鉴别、开采、加工,到坝料运输、含水率控制、摊铺、碾压检测,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通过长距离皮带机运输、拌磨机、振动筛等机械加工方式,经过多道工序进行筛选,满足心墙料、反滤料、过渡料、堆石料等不同给配要求,保证大坝渗透稳定、重力稳定、边坡稳定。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