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何让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教授、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孙蓉,以38年的科研深耕与履职担当,交出了一份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答卷。从实验室到两会提案,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她始终践行“让中医药在中国乃至世界发挥更大作用”的初心。
从实验室到参政议政,从齐鲁大地到蜚声全国,孙蓉以科学家的执着与政协委员的担当,诠释了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映射出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波澜壮阔。正如她所言:“让世界听懂中医药的语言,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从西医到中医的转身
1987年,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孙蓉,本应踏上临床医师的职业道路,却因对基础研究的执着追求,在毕业分配时主动选择进入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理室工作。这一决定,开启了她在中药药理研究的探索之旅。
初入中医药领域,西医出身的孙蓉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她凭借扎实的医学基础迅速掌握药理实验技术;另一方面,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巨大差异令她困惑——“实验结果容易获得,但如何用中医理论对实验结果合理、恰当解释,让我‘如坠云雾’。”正是这种“知其然却难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激发了她的科研斗志。
为了深入掌握中医的精髓,孙蓉频繁前往山东省中医院的临床科室,深入观察医生们的诊疗过程。在一次次的观察中,老中医们开出的药方引起了她的浓厚兴趣。她特别提到:“在省中医院的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和早搏有两张极为经典的药方。其中一张以生脉饮为基础,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另一张则以黄连温胆汤为底方。通过灵活的药剂加减和方剂配伍,这两张方子能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亲眼见证的“疗效”使孙蓉感到无比兴奋,进一步激发了她深入研究中医的决心。
在深入临床实践并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后,孙蓉逐渐发现,这些患者往往具有一些规律性的证候表现。她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正是中医所强调的“药证相符、病症相应”的体现。这种认识不仅加深了她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为她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1999年,已经拥有12年工作经验的孙蓉,选择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拜在刘持年老师的门下,继续攻读方剂学硕士学位。2002年,她又前往中国药科大学,在刘国卿教授的指导下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孙蓉开始对“同病异治”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在一次关于“心气阴两虚”的动物实验中,孙蓉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内涵。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差异,如何在动物模型上呈现出中医所说的‘心气阴两虚’现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孙蓉迅速构建了大鼠模型来试验药方。然而,她发现这些药物在动物模型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通过查阅众多中医典籍,深入理解中医概念的内涵,孙蓉逐渐领悟到:“心气阴两虚是一个互参互扰的合证,虽然最后临床上都叫心气阴两虚,但有人是由气虚导致了心阴虚,有人先心阴虚后心气虚,但证候表现不完全一样,像忧伤、恐惧等情绪就易导致心气虚,熬夜等行为易导致心阴虚。”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心气阴两虚的动物模型,孙蓉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她通过惊吓、疲劳、不眠等手段,成功建立了大鼠早搏病证模型,并将其用于复心宁胶囊和心速宁胶囊的研发。通过转化,这些研究最终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并成功获批新药证书。
回顾这些学习工作历程,孙蓉深有感触:“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这门学问,是一个‘学习—临证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学习和实践,医术才能不断提高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