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生活着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广西南部东兴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三个岛上,与越南隔海相望。
京族特有的传统乐器名为独弦琴,出现于殷商时期,盛行于唐朝。自明代传播至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传承数百年之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苏海珍除了准备提案,也积极为家乡“代言”——每年两会她都身着京族传统服饰盛装参会,展示独弦琴技艺,呼吁更多人关注参与非遗文化传承。
背着独弦琴上两会
2023年,苏海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回忆当选时刻,她表示很激动,“非常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
“我将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提交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传递民声,建言献策,积极为国履职、为民尽职。”通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助力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经历,苏海珍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把更多家乡的声音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2023年全国两会,苏海珍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的提案》、《关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关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提案》。她建议,加大对京族传统文化保护和支持的力度、在中小学和职高长期开设独弦琴兴趣课;在高等音乐院校定期举办讲座,有条件的可开设独弦琴专业;定期培训考核各级传承人,扶持和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工作。另外,要建立独弦琴生产基地,为独弦琴艺术广泛普及提供保障。“2017年开始我就开始给东兴市中小学做师资培训,推广独弦琴进校园。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更多人能加入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队伍。”

去年全国两会,苏海珍提交了《加大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建议》的提案。希望国家能支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和对边境地区非遗项目保护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广西故事,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边富边,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等方面的作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苏海珍还提交了关于建设东兴市沿边沿海国道连接线的建议。她认为,沿边沿海国道连接线既能沿途展示边关文化特色,又能带动沿线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有效推进边海经济联动,促进东兴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及东兴产业园区发展。
这两年,她提交的围绕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边疆安全、消防队员安置、以及关于出台互市贸易管理办法的建议、关于支持东兴边境旅游等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当记者问及今年的提案情况,苏海珍表示,通过走访多位传承人和学校,以及调研东兴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她今年的提案除了与非遗传承保护有关,还有呼吁国家层面对边境地区东兴市的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去年我受邀去山东菏泽的一个艺术培训学校指导中考生。我凭借多年教学的经验,让一个学钢琴的学生在短短3天时间里从零基础做到能边弹边唱京族民歌。她在中考才艺表演中以83分的好成绩考入比较好的高中。这也鼓舞了我,让我对这个培训方法信心百倍。接下来我希望可以在全国更多的地方去推广,继续推动独弦琴在全国高校开设课程。”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苏海珍是土生土长的京族姑娘。她的父亲苏维光是诗人、作家,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京族党员干部。她的母亲阮成珍年少时就是京族能歌善舞的“哈妹”(对京族传统节日“哈节”里能歌善舞的女歌手的尊称),1952年曾作为全国劳模,代表京族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苏海珍回忆:“1980年,父亲写的诗歌《京族三岛的今昔》获奖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诗人的文学座谈会,回来告诉我妈妈,‘会议传达中央精神,要我们回家乡抢救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于是,夫妇俩卖了当时家中养了一年多的一头猪,买了一台录音机,录下两人的歌声后在京族三岛播放,“以歌引歌”,带动父老乡亲“砸碎歌喉锁,放声把歌唱”。靠着这台小小的录音机,苏维光得以抢救大量京族民歌和传统文艺作品,成为京族第一个搜集整理京族民间文学的人。

“从父母开始收集民歌开始,我家里就像歌会一样,每天晚上都有人来唱民歌和白话山歌。”起初,苏海珍还觉得比较嘈杂,影响她写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这些民歌山歌她已经学会很多。她也开始对唱歌产生兴趣,经常和三姐苏海英一起学唱。
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来防城港市招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苏海英凭借一首京族民歌考入了中央民族学院。姐姐北上求学的经历,对苏海珍是很大的激励。此后,她在母亲的教导下刻苦学习演唱京族民歌、演奏独弦琴。“我妈妈常说‘物以稀为贵,独弦琴是京族的特有乐器,只有东兴才有,全国会弹的人很少,你一定要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