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芳 用爱当好“幼教”人,用心做好“代表”事
作者 梁伟
发表于 2025年3月
杨会芳

她,是历经磨难却顽强开放的一朵向阳花,自 6岁开始支撑一个家,书写了大孝至亲的最美诗篇;她,带着患病的父母去求学,唱响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她,用爱心守护,为特教儿童、幼小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她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凤凰幼儿园教师杨会芳。她说:“以前我是博爱的承载者,现在我愿成为博爱的传递者,让爱像河水一样流动起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热爱我的工作,也爱我们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我希望能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历经苦难,向阳而生

出生于1994年的杨会芳是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五塔村人。母亲先天智力残疾,父亲杨昌荣既当爹又当娘,给了杨会芳无微不至的关爱。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的是,2001年,杨昌荣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那一年,杨会芳只有6岁。小小年纪的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担负起照顾双亲的重任。

“小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帮家人做饭。”她记得,自己做的第一顿饭是玉米粥。她学着大人的样子,先往锅里放了几瓢水,水烧开后,又抓了几把玉米面放进去。煮着煮着,发现太稠了,又加水……就这样,杨会芳做出了第一锅“玉米疙瘩”。

艰苦的家庭环境,让杨会芳变得有些早熟。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时,她天不亮就起床,操持家务,照顾父母,之后再去上学。为了买文具,杨会芳经常在上学路上捡废品卖钱,还要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零工贴补家用。

某一天晚上,杨会芳回家特别晚,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时,她满脸汗渍跑进家门:“这是我给别人摘棉花赚的。”她将1.8元递给了父亲,杨昌荣哽咽了。从那以后,杨会芳经常会在放学后去给村里人摘棉花、剥玉米。她的邻居说,她给别人摘棉花时才七八岁,站在棉花地里刚能露出头来,大家看这孩子不容易,经常多给她一点工钱。

为了能让家里过得好一些,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三的每个假期里,杨会芳都会去附近人家打工。暑假期间,她去别人家的杂交棉花地里给棉花授粉。凌晨4点多,同龄的孩子正沉浸在甜甜的睡梦中,她已经跟着大人们踏着露水,去棉花地里采花粉了。一个暑假下来,她被晒得又黑又瘦,但领了工钱,杨会芳的心里便踏实了很多,所有的苦和累都烟消云散了。

在杨会芳的照料下,杨昌荣的身体渐渐康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杨会芳中考那年,杨昌荣脑出血复发成了植物人,母亲又突发心脏病。当时,杨会芳不得不中断学业,在家全心全意照顾父母。一年后,父亲奇迹般地恢复了意识,病情逐渐稳定。

生活的磨难从未动摇她对求学的渴望。偶然的机会,当了解到读中职可以免交学费且家庭困难的学生有助学金时,2012年,她就近选择了邯郸学院曲周分院学前教育专业。可是,父母时时需要人照顾,自己走了,父母怎么办?“思前想后,我做出决定,不管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把父母带在身边。”于是,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小院,将父母安顿下来,开始了从学校到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做饭,给父母喂饭喂药后去上学;中午赶回家安顿父母吃饭;晚上回家收拾房间,拆洗衣物,给父母擦身子……“当时非常习惯,也不感觉苦什么的。”杨会芳笑着说。

每天匆匆忙忙,却也充实。杨会芳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声乐、舞蹈基本功等课程常常满分,她还先后两次荣获学院一等奖学金。学校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为她免除了学费并发放了助学金。曲周县中医院养老院听说了她的事迹后,为她父母免费提供住宿。

杨会芳说:“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但人生的道路和人生态度完全可以选择。面对不幸,我选择了担当和坚强,选择了梦想和孝道,我无怨无悔。一路走来,我自强自立,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无私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善心义举,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所以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