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岗 扎根“三农”沃土,逐梦乡村振兴
作者 梁伟
发表于 2025年3月
杜岗

他说自己是一个“老农民”,因为自幼就开始和农田打交道,无论是拖拉机、播种机还是收割机,他不但开得好,甚至哪个零件有耗损,哪个部件需上润滑油,他都“门清”。倘若在万亩大田里转上一圈,哪里要施肥,哪里要浇水,哪里要打药,他也能“拿捏”得分毫不差。

这些年来,他创立了农牧专业合作社,种植甜叶菊,引进高淀粉玉米、优质水稻旱种新品种,并运用智慧装备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扎赉特旗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的合作社与时俱进的经营模式,即在生产经营环节实行统一整地、播种、农资购置、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社员可获得土地承包租赁、二次分红、务工、农旅结合等四种收益,带领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他,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作为一名‘85后’新农人,我积极响应号召,持续在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上下功夫。”杜岗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在努力,依托党的好政策,发展好种植产业,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打通致富新路子!”

“父亲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榜样”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位于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被誉为“塞外粮仓”、“绿色净土”、“金稻之乡”,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1989年,杜岗出生于这片土地。他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农二代”,因为父亲杜文义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从“二牛抬杠”到现代农机,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种田能手到职业农民,父亲在田地里成长,在岁月中老去。

“当年,父亲家中有6口人,包产到户一共分了40亩地。他从16岁就开始种地,那时候,家里除了靠马拉犁杖,剩下的活都得人工。大家不懂化肥的作用,害怕化肥烧苗,就把生产队送来的化肥都偷偷倒掉。那时候没有农机,基本靠天吃饭,大家也不包地,自家的地都种不过来,销售的种子、化肥没有人买,种出的苞米七高八低。”杜岗说的这些,都是父亲曾经对他说了很多次的故事。

1985年,杜文义家里花了1400元买了辆手扶拖拉机,告别了用牛马耕作的历史。同时,开始大面积使用化肥,土地收入眼瞅着提高了一大截。没过两年,他又换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靠着这辆小四轮,杜文义成为一名农村经纪人,每年秋收后,就用小四轮拖拉机收粮再卖到粮库。耕作条件逐年变好,他们家里粮食收入越来越多。1998年,杜文义又承包了200亩土地,成为全乡种地最多的农民。那一年,杜岗刚满9岁。

“父亲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榜样,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我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总是看不见他,因为他凌晨两点半就下地干活了。秋收苞米的时候,他就一车一车往家搬,而且都是乐呵呵地,从来不抱怨。父亲对土地有着深深地眷恋,他既将土地视为好朋友,又视为对手,因为土地既耗费了他的光阴和感情,又给他带来了收成的喜悦和生活的希望。这种感情也一直影响着我,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杜岗说。

在杜岗的表述中,儿时的他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会在农忙时帮着家人下地干活,也会在暑假时,去荒郊野外放上一个月的牛。那时候,手机远未像今天这般普及,周围还有各样的蚊虫叮咬,放牛的生活清苦且孤独,但杜岗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片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至于为什么?他说,或许是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更或许在他的认知中,感觉父亲在乡村田野间活出了幸福的模样,这就是自己想追求的生活。

“父亲是严父,他乐观、勤劳,有格局,对我的要求一直很高。很难想象,从小到大,父亲对我几乎没有昵称,都是叫我的全名,就我个人而言,那时候感觉父亲说什么都是对的,虽然不敢想象自己能做得比父亲更好,但是必须一直努力,因为想被他看见。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