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发翩翩,温婉知性,一身简约的黑色套装搭配一条精致的围巾,既时尚又不失文艺范。这是张婧婧给人的最初印象。
作为一名深耕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她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更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此外,她还是一位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助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讲好陶瓷故事和中国故事,擦亮“千年瓷都”金字招牌。
力倡景德镇全域申遗
江西景德镇,千年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张婧婧现为民建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会主委,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虽然是福建人,但对景德镇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已把景德镇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我亲历了景德镇30多年的变化,在与景德镇共同成长的历程中,深受陶瓷文化的滋养。我在景德镇完成学业,景德镇也成就了我终身的事业,我从一名艺术生一步步成长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者与传播者。”张婧婧的话语中充满着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个景德镇,半部陶瓷史。景德镇瓷业的产生及千年来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高品质瓷土、高岭土、窑柴等优质自然资源在制瓷方面的充分发掘和探索利用;另一方面得益于供御、官搭民烧等特殊生产组织模式对区域制瓷水平和生产规模的极大推动,促使中国自古以来的模件化生产智慧在景德镇制瓷手工业的精细分工和集约化生产组织中发挥到极致,并由此造就了曾经辉煌一时的“陶阳十三里”“四时雷电镇”的生产景象。如今,这些已成为景德镇珍贵的陶瓷遗存。作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张婧婧多次建议景德镇有关申遗。2022年,张婧婧提出了关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申遗的建议;2023年进一步提出陶阳里区域的申遗;2024年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为申报主体,重点提出景德镇全域申遗。“从御窑厂一个点到陶阳里一个片区,再到景德镇的全域申遗,实际上是把景德镇陶瓷行业的文化景观整体作为一个大的申遗保护主体。”
张婧婧说,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城市的灵魂所在。“我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这么多年,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始终关注陶瓷领域相关话题,为景德镇和陶瓷产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调研过程中,张婧婧曾发现,在景德镇,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陶瓷、窑址以及文物等,而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相关的窑业景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比如三闾庙村古码头就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如今青石板上依然清晰可见深达数厘米的独轮车轱辘留下的车辙。这些独轮车辙记录了历史上瓷石、高岭土、窑柴运进来,烧造好的陶瓷通过水路运出去、行销全世界的过程。“如今码头依旧在,但服务陶瓷产业的功能早已变化,每次带领留学生及海外艺术家去考察的时候,感触都特别深,这些历史遗迹都是助力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应该被世界看见,被历史铭记。”张婧婧说,景德镇老城区最大程度保留了这些里弄肌理,她建议继续深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价值,做好未来文旅路径规划及展示工作,让当地老百姓也因此受益。“只有可持续性的保护,创新的应用,才是最具活力的保护方式。”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的院长,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做好陶瓷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海外推广。”张婧婧说:“而站在全国两会的平台上,向世界讲好陶瓷故事和景德镇故事。是更有价值和成就感的一件事。”
以陶瓷艺术为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张婧婧看来:“从教育工作者到人大代表,两个不同的身份,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作为学院教授,她甘为“春蚕蜡炬”,栽培桃李;作为人大代表,她履职尽责,以一颗为民初心,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现在,我深深明白,教育工作者是代表个体的‘小我’,当然,我所提出的建议,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些事,人大代表代表的是人民,要突破‘小我’,牢记‘大我’,要放眼全局,去关注地区的发展、行业的进步,要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张婧婧持续为景德镇申遗鼓与呼,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这一活着的遗产整合发展,借助景德镇陶瓷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支持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团体性传承等;此外,她建议进一步做好景德镇老城区里弄肌理的保护工作,做好景德镇申遗范围外的低等级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建设当代陶瓷艺术版权交易中心,提升景德镇陶瓷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好基础工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