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龄人追逐都市霓虹,享受青春与自由的蓬勃时,24岁的李楠楠选择告别公立医院的白大褂,走进一家民营养老护理院。从此,这个清秀明媚的短发姑娘,每天要面对的是上百位失智失能老人浑浊却渴盼的眼神。在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银发职场”里,她如同一株倔强的向日葵,用青春的温度照亮暮年角落。
2018年初春,李楠楠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江苏省代表团最年轻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彼时两千多名代表中,“90后”面孔尚属凤毛麟角。2023年,李楠楠连任履职,虽已是“年轻老兵”,仍让她感到肩头沉甸甸的重量。今年,李楠楠继续关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话题,并带来了关于异地养老等相关建议。“作为‘90后’全国人大代表,和养老护理队伍中的一员,我将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秉持初心,接续奋斗,为养老事业发声,为基层护理员代言。”李楠楠说。
温情助老 守护长者幸福晚年
2010年,卫校毕业生李楠楠进入江苏南通一家大型医院负责体检抽血,“每天只上半天班,同事都是退休医生”。每天准点上下班的日子,让李楠楠感觉自己像是“提前养老”,她瞒着父母辞掉工作,重新给自己找了一个“苦差事”,到南通市常青乐龄老年护理院做一名护理员。
护理院有200多名老人,李楠楠负责照顾的楼层约有80人,其中大部分是失能和失智老人,需要护理人员每天帮他们翻身擦背、吸痰等等,工作又脏又累。与李楠楠同时期进入护理院的护士陆续选择了离开,新招的年轻护士往往也待不了多久。
因为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李楠楠和老年人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对待老人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用爱心、细心和耐心去照顾他们”。对李楠楠而言,遇到最大的困难却是“语言关”。
让她犯愁的是,自己虽是南通人,但由于南通每个城区的方言差别很大,老人们口中各种各样的方言让她“深受折磨”。“主城区的南通话属江淮官话泰如片,下属启东、海门等地通行的沙地话偏向于吴语,如皋、如东一带则是下河话。”

“吃物事(服药)”“汰浴(洗澡)”,她硬着头皮倾听、交流,跟同事们请教学习,每日督促自己多跟老人对话,经过半年的学习后,她终于基本听懂老人的日常表达。与此同时,语言障碍也逐渐转化为她与老人加深感情的一项工具。在日夜相处中,她和老人们渐渐成了彼此间的依赖。
刘奶奶是李楠楠来到这里后认识的第一位老人,“她来的时候还能自己走动,会跟我聊他年轻时的故事。”最让李楠楠难忘的是夜班时的陪伴。“那时候她经常昼夜颠倒,我上夜班时,她就陪着我一起查房。”李楠楠说,“但疾病就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剥夺着他的记忆和能力。”从需要轮椅代步,到卧床不起,再到最后插上胃管、尿管,甚至气管切开,李楠楠见证了这位老人生命最后的历程。说到这里,李楠楠的声音有些哽咽,“后来她渐渐失去了意识,那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家人慢慢远去。”
2020年,这位陪伴了李楠楠八年的老人离开了人世。送走老人时,李楠楠忍不住哭泣,她坦言,作为护士,生老病死虽常见,但她终无法“看淡”。面对生死,李楠楠有自己的方式,“我们会给每位老人留下一张最快乐的照片,有时候翻看这些照片,看到他们慈祥的笑容,就会觉得生命虽然无常,但爱永远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