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通宝映现明末短暂余晖
作者 张彦刚
发表于 2025年3月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而死,享国276年的朱明王朝在战火中退出历史舞台。

此时作为江南富庶之地的南京,明朝初年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的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这里的官员、官僚在获知北京陷落的信息后,梦想依仗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力图“复国”。

多方博弈福王登场

由于崇祯帝死后,皇子被大顺军俘获,没能逃出京城,拥立谁为新君便成为江南官员最为迫切的事情。从血缘亲疏来看,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其中福王朱由崧拥有诸多的优势条件,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选。在山海关之战不久,清军在北京赶走李自成后,在江南以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淮安巡抚路振飞、礼部侍郎钱谦益、兵部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守备太监卢九德等为代表的官员、军阀等多方反复博弈下,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称1645年(顺治二年)为弘光元年,它是历时18年“南明”朝廷的第一个短命的政权。

弘光政权建立伊始,全国范围内存在四个政权,即在北京的清朝政权、南京的南明政权,还有西安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势力相比,南明政权势力范围包括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以及湖广、河南、山东的一部分,仍拥有淮河以南大部分土地和全国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拥有号称百万的兵力,军事力量主要由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兵团组成。江北四镇包括东平伯刘泽清管辖淮北一带11个州县,兴平伯高杰管辖徐州、泗州等13个州县,广昌伯刘良佐管辖凤阳、寿州等8个州县,靖南侯黄得功管辖滁州及和州等十余个州县。宁南伯左良玉则以驻守武昌各镇为策源地,掌握的军队有80万之多。弘光朝廷无论在财力、民力、兵力上都不逊于当时的清廷,如果能够励精图治,恢复中原,确保半壁江山安然无恙,不是不可能的事。

国本之争加速灭亡

货币作为政权宣示经济主权的标志性符号,对于弘光政权也不例外,在弘光政权建立后不久,便铸造发行了“弘光通宝”钱。由于南明弘光朝存在时间短,钱币铸行时间短,目前研究史料相对缺乏。根据《三藩纪事本末》载:“福王名由崧,神宗孙,福王常洵之子。洛阳陷,王避乱南下,次淮安。值甲申三月国变,南中府等官会议监国,凤督马士英移书史可法及兵部侍郎吕大器,请奉福王……王至南京,以内守备府为行宫,四日监国,十五日僭即位,称明年(1645年,顺治二年)为弘光元年……六月,命礼部铸国玺,以金代之……十月朔,命铸弘光钱。”另外,民国时期丁福保编撰的《古钱大辞典》一书辑录了前人对古钱的研究与考证,相对“弘光通宝”钱记载较为详细(今天看来部分说法有待商榷),可供钱币研究及收藏爱好者参阅,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